動物園觀點
鳥類飛行表演 幕後學問大

英國惠普斯奈德動物園的禽鳥飛行展示場地非常開闊。
現代動物園中,動物表演不只是提供人類娛樂或觀賞,還蘊含更多文化和生態的價值,無論是傳遞知識或推廣保育,動物表演早已證明是能實踐理念的重要舞臺。
不過,在達成人類目標前,表演本身是否會對動物造成傷害,才是優先要考量的面向,本文以鳥類的飛行展示為例,帶各位了解一場「秀」對動物的影響,以及有哪些要點需要格外留心。
展翅高飛 戀愛助攻
世界各地的動物園與猛禽中心,大多會在開放時安排飛行展示,除了有吸引民眾付費入園的現實考量外,「對動物有益」也是相當重要的原因。
某些動物園因場地和經費受限,無法興建能夠滿足禽鳥飛行的超大型網籠園區,導致體型較大的禽鳥難以獲得充分的運動量,經常發生體重過重導致的健康問題。
這時在開放場域進行的飛行展示及相關前置訓練,反倒能讓禽鳥有伸展筋骨、活動翅膀的機會,更能提升牠們的體能,進而控制體重,減少健康上的問題。
飛行展示讓動物園在飼養禽鳥上,不必在「能飛卻有籠(上圖)」或「無籠但剪羽(左圖)」中二選一。
另外,根據過往經驗,獵隼、禿鷹等猛禽如果有較多的自主飛行,對於繁衍下一代幫助很大。因此,在繁殖期到來前,讓猛禽進行飛行展示已成為不少機構採行的方式。
例如老鷹中最重的「虎頭海鵰」,要能在人工飼育的環境內,順利交配繁殖,通常很困難。少數成功的案例,多半是有參與飛行展示的經驗。
對於那些性成熟較晚、需要從小培養伴侶配對關係的鳥種,例如禿鸛、金剛鸚鵡等,飛行展示和訓練提供牠們更多交流、合作的機會,甚至特定個體靠著在飛行展示中的突出表現,可能增強了對配偶的吸引力。
像是鴉科、犀鳥等聰明且喜愛被關注的物種,更能在訓練和表演過程中,認知到自身對「過程掌控」的能力,並因此獲得生理、心理的雙重滿足。
適時適量 健康長大
多數動物園會替在飛行展示中出場的禽鳥,制定一套相關的規範,包含飼養空間、運輸籠尺寸、尚未登場時的等待環境、表演間隔和休息時間等。
此外,當禽鳥因為換羽而無法飛行或需要減少人為干擾時,園方會以鳥隻的需求為第一考量。畢竟,保障動物的健康安全,永遠是動物園行業最重要的基準。
就以英國的馴鷹手套猛禽公園(Gauntlet Bird of Prey Eagle & Vulture Park)為例,園區每天由園內的猛禽輪班,接力完成四場表演。在夏天最多可能會有三十五隻禽鳥同時登場,到了冬天就僅在週末開放,且部分鳥種會因生理週期暫停演出。
園區更規定,每隻禽鳥一天只能演出一場,即使可能因此讓特定時期的遊客量下滑,但能讓動物健康快樂的生活,終究會證明園方的取捨是對的。
參與飛行展示的禽鳥,都必須經過完整的訓練與評估,如圖中保育員和紅彎嘴犀鳥一同熟悉表演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