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交通行為科學
酒駕從開車看得出來嗎?

文.圖/鄭羽哲 (2022/1/22)

「行人庇護島」也可以提升道路安全,避免車輛直接撞擊人體。圖/達志影像

 根據交通部道安會統計,每年酒駕車禍意外造成近三百人喪失性命,高達一萬一千人受傷。除了設法預防駕駛人飲酒之外,身為行人的我們,可以怎麼樣判斷來車的駕駛人狀況呢?

酒精影響協調

 酒的存在幾乎和人類歷史一樣久遠,當體內的酒精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酒精會阻斷神經元的傳導,讓腦神經活動越來越受到抑制;視覺、聽覺也因此逐漸痲痹,運動機能失調,連走路都變得困難。

 喝酒開車的第一個問題,是失去駕駛車輛所需要的「協調性」。例如駕駛在轉彎時,眼睛必須掃視路口,腳踩煞車或油門,接著雙手轉動方向盤。這套一氣呵成的動作,仰賴各感官與肢體合作無間才能完成。

 如果喝酒,就會減少協調性的判斷能力,最常見的就是想要踩煞車,結果變成踩油門釀成意外。

 警察在臨檢時,除了使用酒測儀確認駕駛人呼出氣息的酒精濃度外,也會使用走直線、畫圓圈、單腳站立等需要協調性的動作,來判斷駕駛人精神狀態。

 另外,喝酒會導致視覺窄化,導致注意力與判斷力下降。

 酒精會先讓駕駛人視野逐步縮小,漸漸只能專注在正前方的位置;接著開始沒辦法判斷自己與前方障礙物,或是其他車輛的距離;最後,連放在眼前的障礙物都未必看得到。

路口的引導線可判斷來車軌跡是否正常。

平直的公路上,較難察覺駕駛人是否可穩定駕駛。

酒駕行為特徵

 我們走在馬路上時,眼睛除了看著眼前的號誌外,還需要留意左右有可能威脅安全的車輛。那麼該怎麼判斷駕駛人可能喝了酒呢?

 我們可以從酒精對人類的影響著手──視覺、判斷力、協調性。

 最容易判斷駕駛協調性的依據,是車速與車道間距的維持。例如駕駛人騎車時搖搖晃晃、比較難達到平衡,就有可能是酒精導致協調障礙。

 接著是判斷力。酒駕另一個常見的現象,是駕駛人以遠遠超出車道速限的方式疾奔,或是以相對車流更慢的速度移動,這往往是因為大腦已經喪失判斷「合理速度」的能力。

 最後是視覺,人類正常駕駛車輛時會閃躲障礙物,但當酒精影響駕駛行為時,會因為對距離的判斷出現偏差,而使駕駛人不會主動閃躲障礙物,或者是以誇張的轉彎、過遠的距離閃躲障礙物。

 除了喝酒外,不當服用藥物,或是疲勞駕駛影響神志時,也有可能產生類似的情況。

先遠觀再通行

 既然知道了酒精的危害,那怎麼過馬路比較安全呢?

 通常有紅綠燈的路口是行人相對安全的選擇。在紅燈時橫向車輛必須停止,因此光是從車輛看到紅燈、接近路口停止線的位置、車速等形態,就能初步判斷駕駛人是否精神狀況良好。

 要是路口沒有紅綠燈,等待車流出現空檔再通過、避免在熙來攘往的車流間穿梭,也是較安全的方式。

號誌路口較能確保行人通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