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馬教授的自然課
臺灣藍鵲的長尾巴

「河馬教授」張文亮帶你探索自然野趣,上一堂精采的自然課。
我常想,我們的教育制度是不是在傷害缺乏學習欲望的學生。
他們有自己的學習方式,卻太早被要求接受眾人必須接受的學習框架;他們有探索自然的熱忱,卻被一直灌輸科學研究的成果,而非研究探索的過程。他們有關懷大自然的愛,卻被僵化的評量、成績抹殺了。
教育的真諦與最可貴的部分,是學生自發性的學習。‧
我帶學童在木柵公園作自然觀察,有小朋友問:「老師,為什麼臺灣藍鵲的尾巴那麼長?」
「這是好問題呵!問得太棒了,太令我感動了。」我拿下眼鏡,擦一下眼睛;有小朋友發現:「哇,老師感動到流眼淚了。」
「是眼睛有點乾燥啦!」我說,「你們問得沒錯,臺灣藍鵲尾巴很長,成長的臺灣藍鵲體長約六十三到六十八公分,尾巴長度約三十四到四十二公分,尾巴是身體的一半以上。」
「我看到臺灣藍鵲在樹上的時候,尾巴是下垂;在地上的時候,是尾巴朝上。」另一小朋友問。
「正確。我補充一點,牠在天上飛翔時,經常是尾巴與身體同一水平。」我把書包背在後面當長尾巴,伸出雙手跑來跑去,模仿牠的飛行。
「老師,有像呵!」引來一陣笑聲。
「那你們認為牠的尾巴那麼長,有什麼好處?」我回到原來的問題。
「公鳥的尾巴愈長,母鳥愈喜歡。」有一個小朋友回答。
「這是生物學課本非常制式化的答案,也是坊間許多生物科普書籍老套的說法。」我忍不住嘆氣。
「照這說法,鳥為什麼善於飛翔?為了交配。鳥為什麼顏色多種?為了交配。鳥的叫聲為什麼好聽?為了交配。鳥喙為什麼比較尖銳?為了交配。鳥類行為學的悲哀,就是什麼問題,都是只有這種標準答案──為了交配。」
「老師,那還有別的答案嗎?」
「臺灣藍鵲的尾巴長,可以當第三隻翅膀使用。」我直接敘述。
「什麼意思呢?」
「長尾巴上下擺動,可以幫助臺灣藍鵲以『垂直上升』的方式,從地上飛到樹上。能迅速從地上飛到樹上的鳥類很多,但是能以直線飛上的,臺灣藍鵲是其一。」小朋友紛紛拿出筆記本記下。
「牠在天空飛翔,能將長尾巴當類似飛行船的尾舵使用,保持穩定,直線滑翔。這是非常省力的飛翔,使牠們能夠飛到樹冠上,或穿越幾座山頭。」他們默默聽著。我喜歡他們邊聽邊作記錄,邊思考。
「即使飛翔時面對強風,長長的尾巴給臺灣藍鵲的阻力,也使他們增加飛翔的平穩。」我暫停一下,他們默默的看著我。我從鳥類的飛翔動力學回答,最後才說,「這些都與交配無關。」這些也是自然課本沒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