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1點看新聞
生物放流 放生或放死?

臺灣四面環海,擁有許多美麗的海洋生態與豐富物種。然而近年受到環境變遷與過度捕撈的影響,讓海洋受到嚴重破壞。潛入海底,常常看見衰退的珊瑚礁,和了無生氣、沒什麼魚的大海。
為了保護寶貴的海洋資源,許多人紛紛提出各種方式來挽救衰退的大海,「生物放流」也成為眾多方法之一。
習性評估 決定生死
「放流」主要是將生物的卵、幼體、成體在人為飼育環境育成後,再釋放到自然環境中,希望能在生物枯竭的環境裡,重新培養能自行繁衍的生物族群。
但實務上,在缺乏仔細評估的狀態下,往往將生物放入不適合牠們的環境,讓原本「放生」的美意成了「放死」。比如許多放生活動,常將淡水龜往海裡丟、海水魚往河裡倒,最後造成生物無法適應而死亡。
其次,如果不了解生物來源和原本的分布環境,更可能造成外來種入侵。現今許多臺灣河川中肆虐的吳郭魚、琵琶鼠、福壽螺,都是對臺灣原生環境造成極大損害的入侵外來種。
更何況,引入的生物要是沒有做過「健康檢查」,可能會使疾病流入自然環境中,反而對環境造成更大的危害。
二○○一年初,東北角的養殖九孔爆發病毒感染大量死亡,疫情連年下來,導致臺灣九孔養殖業大幅衰退,病毒來源很可能就和放生魚貝類有關。
小丑魚是近年放流活動受歡迎的海洋明星物種。(克氏雙鋸魚,攝於墾丁後壁湖)
條件不同 難以存活
近年來潛水活動越來越熱門,也讓許多人開始引入各種熱帶魚放入臺灣海洋,希望能在水下見到這些嬌客的身影。但這麼做不僅沒有達到「復育」的目的,反而造成許多傷亡。
以最近非常盛行的小丑魚放流為例,小丑魚大多是熱帶性魚種,沒辦法適應寒冷的海水。因此像是水溫較低的東北角,除了能抵抗冷水的克氏雙鋸魚之外,其他小丑魚都無法活過冷冽的冬天。
另外,雖然小丑魚體表的黏液能抵抗海葵觸手刺細胞,使小丑魚能與海葵共生,但這項能力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得在小時候接觸過海葵觸手後,才會刺激這層保護黏膜的發育。
然而,很多人工養殖的小丑魚沒機會接觸海葵,放生後在野外無法進入海葵中尋求庇護躲避天敵,當然是全數陣亡。
以礁岩環境為主的北海岸海域溫度較冷,不適合公子小丑魚生存。(攝於基隆潮境)
此外,不同小丑魚能夠共生的海葵種類也不同,並不是隨意配對都能共存。比如克氏雙鋸魚能適應大多種類的海葵,但廣受大眾喜愛的眼斑雙鋸魚則只會利用壯麗輻花海葵,以及大型的列指海葵。
海洋相連 物種有別
儘管很多人認為大海與大海之間彼此相連,但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太平洋、印度洋、紅海、大西洋等海域中,各自有不同的物種演化。因此如果引進非本地的海水魚,很有可能就會帶來外來種問題。
二○二○年至二○二一年間,陸續有人在東北角的龍洞地區發現大量的放流小丑魚。除了有不適合在東北角生活的眼斑雙鋸魚之外,還有來自南太平洋的刺頰雀鯛、印度洋的亞倫雙鋸魚。這些外來種的小丑魚,都可能造成侵略與疾病風險。
白條雙鋸魚喜歡俗稱「奶嘴海葵」的四色篷錐海葵。(攝於蘭嶼儲存場)
為了保護我們的海洋,與其一味靠放生來增加資源,還不如透過設立海洋保護區的方式來維護棲地、避免採捕,就能讓海洋生態自然恢復、生生不息。
俗稱「公子小丑」的眼斑雙鋸魚是熱帶魚種,僅會與少數列指海葵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