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科學1點看新聞
臺灣有野生海豹嗎?

文.攝影/游崇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所碩士) (2021/12/9)

 今年十月二十四日下午,有人在北海岸鼻頭漁港內,發現一隻不明生物在游泳。一開始漁民以為是狗,但仔細觀察之後,發現居然是一隻沒有外耳的鰭腳類海獸──海豹。

 海豹出現在臺灣確實是大新聞。根據新聞報導,所有的大型水族館和動物園都否認有海豹逃逸,因此相關人員可以初步排除是從圈養環境跑出來的外來物種。

 不過,在二○一三年六月,蘭嶼東清灣海灘上曾發現一隻斑海豹屍體,因此在臺灣本島發現野生海豹雖然罕見,但並不是天方夜譚。

海豹來臺不是新鮮事

 臺灣歷史上至少有過兩次海豹的捕獲新聞:一九三二年五月二十三日,臺北淡水郡石門庄的漁民,在漁場內捕獲一頭海豹,隨後送往圓山動物園飼養,但約一個月後死亡;一九五七年八月,吉福漁船則在臺灣海峽作業時捕到一頭海獅(但報紙照片看起來似乎比較像海豹)。

 以史為鏡,我們可以確認在這次鼻頭漁港海豹出現之前,海豹至少有兩三次在臺灣島或者周邊出沒的紀錄,也可能曾在人煙罕至的地點停留,而沒有被人記錄下來。

 所以我們可以在求證過後,大方接受這位百年難得一見的稀客並不是外來種,是靠自身能力抵達臺灣的野生動物!

舊報紙的海豹紀錄。圖片提供/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破解謠言正確認識牠

 很可惜的是,在「海豹出現」的消息傳開後,開始有些不具名的「專家」發表了意見,比方認為這隻海豹是還在哺乳期的幼小個體,甚至相關單位長官還有這隻海豹是外來種的錯誤敘述。

 十月二十五日凌晨,我在現場觀察、拍攝海豹,並基於外觀,推測是港海豹或斑海豹其中之一。

 以港海豹為例,產仔時間介於二月到七月,產仔後母海豹只花三至四週哺乳;斑海豹的繁殖期則在一至四月,哺乳時間也僅有六週,而這次發現海豹的時間則在「十月底」,時序上無法對應到哺乳期,因此「走失的哺乳期幼小個體」說法顯然有誤。

 至於「外來種」之說就更容易破解了。外來種的定義是:某物種直接或間接靠「人為」力量,抵達原分布地點外者。

 反過來說,靠飛行、游泳、空漂、海漂等「自身能力」抵達臺灣的生物,就不是外來種。因此,這隻港海豹就如同迷鳥一般,在很偶然的機會狀況下,離開牠們的寒、溫帶家園,並被洋流牽引,漂抵亞熱帶的臺灣。

 對於少見甚至是首見於臺灣野外的野生動物,我們應該抱持謹慎的態度,調查一下是否是人為帶來的外來物種?如果不是,就應該以「觀察但不干擾」的方式來應對,並積極宣傳和教育大眾來認識這個物種,以及面對此類狀況的態度。

 百年難得一見的海豹來臺事件,提供了難得的機會,讓大小朋友多認識一點外來種相關議題!

生活在北極的海豹,環境與亞熱帶的臺灣截然不同。(環海豹)

誤入歧途的動物

 最近一連串事件讓人深感臺灣外來種教育的嚴重不足,因此民間發起連署,希望能將相關知識納入全民教育。你還知道臺灣有哪些外來種,又造成了什麼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