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1點看新聞
怎麼幫動物考試?(二之一)

在斑龜實驗中,負責獎勵斑龜的人站在水道的一端,事前看不到紅色方塊的題目,得由水道另一端的人來說明斑龜答對與否,才會給斑龜獎勵,避免斑龜透過觀察獎勵者的眼神來猜題。圖/古室友
臺灣師範大學研究團隊發現臺灣原生「斑龜」能區分數字大小,最高可以分辨數字九、十的不同,一舉刷新了爬行動物對於「數量」這個抽象概念的世界紀錄。
「數感能力」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認知能力,能幫助我們做出最有利的決策,例如在超市結帳時,我們能快速分辨出最少人排隊的櫃檯來節省時間。
對動物來說也是如此,動物許多生態行為也都與數感息息相關,比如有些雄魚,會選擇加入雌性比較多的群體來增加自己繁衍的機會;鬣狗也會根據入侵者的數量,來判斷該逃跑還是奮力一搏。
目前靈長類、哺乳類、鳥類,甚至是無脊椎動物的蜜蜂、花枝等動物,不僅都證明有數感,也已經有豐厚的研究紀錄,唯獨「爬行動物」的數感仍有待更多研究去探索。
我們很好奇,想知道臺灣原生的「斑龜」數感能力好不好?但想要替動物來場「數理考試」可不簡單,因為斑龜並不會乖乖坐下來拿起鉛筆填寫考卷,那麼科學家們要怎樣才能替斑龜辦一場公平合理的考試呢?
聰明漢斯效應
「漢斯」是二十世紀初在德國的馬,能敏銳的觀察到飼主的表情,進而猜對四則運算、單字拼寫、日期與星期對應等題目。臺師大這項實驗已避開聰明漢斯效應。
確定測量真數感
有些人想到,如果利用斑龜愛吃的蝦子,一邊放九隻,一邊放十隻,要是斑龜懂得選數量多的那一邊,是不是就代表斑龜能夠分辨九、十的概念?
這樣做,可能混淆斑龜的「生態功能」與「數感能力」,斑龜可能會因為不管九隻或十隻蝦子都能夠吃飽,所以不一定需要選十隻蝦子。
研究團隊決定用「紅色方塊」來取代食物,不僅能公平比較不同動物的數感表現,更能讓實驗操作者方便每次變換紅色方塊在板子上的位置,避免斑龜透過特定的排列模式來答題。
由於紅色方塊一開始對斑龜而言毫無意義,研究團隊必須透過訓練與獎勵,使讓斑龜理解「選擇紅色方塊比較多的那邊」這件事。
簡單來說,就是當斑龜選對的時候給食物作為獎勵。研究團隊不採用處罰,當斑龜做錯時只是把裝置收起來,讓斑龜能透過什麼時候有獎勵、什麼時候沒得玩,來調整自己的行為。
在水池相當常見的斑龜,是目前爬行動物數感能力的冠軍呢!圖/達志影像
體貼動物的習性
我們實驗的裝置是一座水道,斑龜的起點位於水道的一端,水道另一端的左右兩側,則放置了不同數量的紅色方塊。
雖然訓練的獎勵原理簡單明瞭,但在一開始時研究團隊發現──斑龜很沒耐心。研究團隊必須縮短斑龜水道的長度,讓斑龜能在短時間內就抵達紅色方塊多的那一邊;水道太淺,不方便游泳也不行,斑龜會因為實驗做太久不耐煩而拒絕繼續實驗。
此外,爬行動物對於外界觸碰比較敏感,因此研究團隊還得訓練斑龜自己回頭游回去。種種困難都讓人理解到,在研究動物行為時,需要謹慎考量到不同動物的習性與身體條件,才能完整而真實的發現動物的「真本事」,而不會誤解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