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萬事萬物
營隊探勘 少年團發現古企鵝

文/施奇廷 圖/古室友 (2021/11/23)

少年團發現的古企鵝化石經清修後的模樣。

 十五年前,一群紐西蘭中小學生,在夏令營活動中意外發現巨大的史前企鵝化石。經過學者研究後,證實是未曾發現、目前已經絕種的新種企鵝,並且發表於今年的國際學術期刊。

 紐西蘭的「哈密頓少年博物學家團」創立於一九六二年,主要成員為十至十八歲的青少年。他們每週都會舉行各種自然探索相關的活動,至今仍十分活躍;甚至還擁有一家小型博物館,收藏歷年來發現的化石,以及當地的風土文物。

 每年少年博物學家團都會舉行夏令營。在二○○六年一月十一日,營隊前往紐西蘭北島的卡威亞港附近進行化石探勘。

 本來,少年博物學家團這回的目標,是找一些貝殼之類的化石,結果意外在一塊挖出的大石頭中,發現了一些「有趣的東西」。

哈密頓少年博物學家團意外在海邊石塊中發現企鵝化石。

發現古代長腳企鵝

 少年團一開始以為是已經滅絕的「恐鳥」化石,但經過挖鑿、清理後,得到一塊超過一百公斤重的大石板,上面包括了部分胴體、上肢,以及腳的企鵝骨骼化石。

 在二○一七年,少年博物學家團將這份化石借給瓦依卡多博物館展出至今。經瓦依卡多博物館、紐西蘭梅西大學,以及美國布魯斯博物館組成的研究團隊調查,確認這化石是約兩千七百三十萬年前至三千四百六十萬年前的一種「凱魯庫大企鵝」。

 有別於過去發現的兩種凱魯庫企鵝,這次發現的化石腳長又更長一點:過往發現的凱魯庫企鵝,站立的高度大約為一點三公尺,新發現的凱魯庫企鵝身高則為一點四公尺。最後,研究團隊判定這份化石為新物種,命名為「凱魯庫長腳企鵝」(Kairuku waewaeroa),學名中的「waewaeroa」正是毛利語「長腳」的意思。

凱魯庫長腳企鵝比起當今最大的皇帝企鵝還要高出一些。

和現存企鵝比身高

 這種企鵝的棲地,可能是在已經消失的「吉蘭迪亞大陸」。這個大陸超過九成四的區域,已在大約兩千三百萬年前沉入海中,只剩下今天的紐西蘭及一些小島,許多物種也隨大陸沉沒而滅絕。

 研究團隊推測,由於「凱魯庫長腿企鵝」身材高、腿又長,游泳與潛水能力應該比現存的企鵝好很多。

 我們在臺北市立動物園看到的「國王企鵝」,身高大約零點九公尺。一開始發現國王企鵝的學者,以為牠們就是世界上最大的企鵝,所以取了「國王」這個名字。

 不過後來發現了更高大的企鵝,身高達一點二公尺,只好加碼命名為「皇帝企鵝」,皇帝企鵝也是現存企鵝中最高大的物種。好在這次發現的長腳企鵝已經絕種,不然要怎麼命名可就傷腦筋了。

從小深耕科學精神

 當年十三歲,親身參與考古活動的史特凡.紹飛表示:「孩提時代發現的東西,到現在居然能對學術界產生貢獻,而且還是新物種,實在令人覺得有點不真實。當年花了一整天在切割那塊大砂岩,還真是有意義呀!」

 哈密頓少年博物學家團創立以來,能夠維持超過五十年在自然科學、在地環境的深耕與研究,非常不容易。在過程中,也培養了當地青少年的科學探究精神。相信臺灣只要仔細探索,一定也能找到屬於我們的自然、風土與生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