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生活科勢力
把電帶著走?電池大解密

文/陳吟蒨、楊之美《歐米天空》
圖/江居穎 (2021/8/20)
歐米與小電箱在冒險途中,遇見因為電池沒電正感到困擾的沃米。大家有沒有好奇過,一顆可以拿在手上的小小電池,怎麼擁有驅使器具的能量呢?

伏打利用鋅片、銅片、鹽水片,製造世上第一個電池。

 西元一八○○年左右,人類歷史上誕生了第一顆化學電池,此後透過持續不斷改良,電池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讓人類擁有更方便取得的電能。

 舉凡生活周遭的遙控器、手電筒、耳溫槍等,都需要小小的電池來提供它們能量,來穩定的運轉。

 電池是利用化學反應產生電能的裝置。一開始,義大利的伽伐尼醫師發現,當他在實驗中不經意用銅刀碰到鐵盤上要解剖的青蛙時,青蛙的腿會如同被電到一般抖動。

 伽伐尼推測,這是一種由青蛙體內的「生物電」造成的現象。然而義大利物理學家伏打卻認為,青蛙腳會動,是因為兩種不同金屬物質所造成的「化學電」,並因此契機成功研究出世界上第一顆化學電池。

金屬中的帶電粒子如頑皮小孩,會從導線跑到另一塊金屬上,並在移動過程中產生電力。

電解液中的帶電粒子則像和藹的老夫婦,一方面在一端金屬「迎接」電力小童,一方面在另一端整理電力小童離去的窩,讓電力小童可以安心出遊。

帶電粒子 移動補位

 要了解化學電池,需要先知道「電從哪裡來」。電池的電來自金屬上帶有電能量的小粒子,這些粒子能自由自在的走動,如果它們一起往同一個方向移動,就會產生電能。

 伏打利用鋅、銅兩種金屬片中,鋅片上帶電粒子比較活潑的特性,在鋅片與銅片中間蓋了讓帶電粒子方便移動的導線道路。

 這時,原本鋅片上自由自在的帶電粒子,就會迫不及待經由兩金屬片間的導線遷徙到銅片上。透過這些帶電粒子穩定、大量移動的過程,就能夠產生電能。

 不過,要讓帶電粒子安心離開,還需要「電解液」。電解液是能讓帶電粒子穩定移動的道路,最重要的是,電解液中也有一些帶電的粒子,它們跟金屬片上急著趕路的帶電粒子不同,很堅持大家都要一致的「電中性」。

 電解液中這些守秩序的帶電粒子會藉由移動補位,幫忙保持兩邊金屬片的帶電量一致,讓鋅片上的帶電粒子可以安心離開,穩定的在導線中移動。

 伏打透過鹽水當作化學電池的電解液,讓鋅片上的帶電粒子可以毫不猶豫經由導線衝向銅片,產生我們可以利用的電能。

電池設計 不斷進化

 伏打電池出現後雖然讓「用電」方便不少,但它也有攜帶不方便、電解液容易打翻的缺點,後續自然有人持續改良電池。

 像是乾電池的發明,就是為了減少電解液溢出的問題。將電解液加上石墨粉、澱粉及其他化學物質,就可以讓電解液成為糊狀。

 乾電池的電解液中,卻有會腐蝕電池金屬外殼的化學物質,造成電池壽命縮短。所以後來人們再度更換電解液的成分,出現了鹼性電池、鋰電池等發明,以減少金屬腐蝕的情形。

 在電池帶來日常生活的便利後,人們對於電池的需求也相對增加。但如果每個電池只能使用一次,容易造成環境資源的浪費,因此在科學家的努力下,「充電電池」誕生了,像鋰離子電池、鉛蓄電池等,也連帶減少更換電池的麻煩。

 回顧歷史,電池與科技都隨著人們不同的需求而不斷進步,直到現在,電池也都還持續改良呢!

精采節目別錯過!
節目名稱:歐米天空
播出頻道:公共電視
播出時間:每週五晚上六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