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科學視界
不受距離限制
電磁感應與無線充電

文/王冠智(薇閣中學物理科教師) 圖/柯欽耀 (2021/8/2)

法拉第透過由電線纏繞成的電磁鐵,驗證電磁感應原理。

 週末去咖啡店時,只要隨手將手機放在桌面特殊位置的「充電盤」上,你就能放心享受午後時光,不必隨時注意手機電量,好及時拿出笨重的行動電源替手機「續命」。

 這個便利的科技產物,原理來自十九世紀,一位沒機會受到完整教育的科學家,他發現的定律深深影響了人類對於電和磁的發展,甚至是對於無線充電技術的應用。他就是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

電磁感應
法拉第影響深遠

  一八二○年,丹麥物理學家厄斯特發現,通有電流的導線會讓附近的磁針偏轉,正式點燃電與磁統一的引信,使原先認為電與磁各別分離的物理學界,開啟了電磁相互作用的研究。

  一八三一年,法拉第用鐵環繞兩組線圈,將其中一組連接起來並擺在磁針旁邊,另一組線圈通有穩定電流,藉由電流磁效應,使此線圈產生磁場。

 法拉第發現,只在接通電流及切斷電流的瞬間,磁針才會來回擺動,得到「磁的變化」產生電的結論,稱為「電磁感應」。

 對3C世代而言,人手一機搭配各式智慧配件隨處可見,頻繁的使用習慣自然需要隨時充電。既然電的「發出」已由電磁感應原理搭配電力輸送系統成熟發展,那充電呢?

 上一波電力輸送爭論,已由十九世紀愛迪生和特斯拉的「電流戰爭」議定,二十一世紀我們想達到的,是從「有線」轉換成「無線」的充電方式,向實現無實體電線的輸送電力未來邁進。

無線充電
並非完全不用電線

 「無線充電完全不需要電線」是大多數人對無線充電的美好想像,雖然現階段尚未完全普及,但好消息是,在二○○七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團隊,就已經成功點亮兩公尺外的球形燈泡,鼓舞眾多科學家持續投入「真‧無線充電」的商用研究。那麼,無線充電是如何實現的呢?

 以手機無線充電盤為例,它的運作方式是在無線充電盤裡設置一組線圈,由電源插座連接電線供應電力。當插座流出的交流電通過線圈時,會產生隨時間變化的磁場。

 同時,具有支援無線充電的手機裡會設置一組線圈,當這組線圈感應到磁場變化,就會產生電流,最後將此電流經過整流、穩壓後,導入手機電池裡,完成無線充電。

 因此,依磁感應原理所設計的手機無線充電,「無線」部分是在手機與充電盤之間無需電線,不過電能供給的來源,仍然需要透過實體電線連接插座完成。

當電流流經無線充電板內的電線圈時會產生磁場,磁場則可以誘發手機內的線圈產生感應電流,進一步幫手機充電。

無線未來
高功率與大距離

 使用手機無線充電時會發現,充電速度不如有線充電來得快。主要原因在於,無線充電除了和有線充電一樣,在電路有基本的能量耗損之外,更多了「電到磁再到電」過程的能量轉換耗損。

 因此,標榜輸出功率為5W的市售充電盤,實際功率大約僅為輸出功率的七成五;而且,充電的擺放位置更必須固定且精準,否則充電的效果也會下降。

 無線充電盤成功讓手機與3C配件在閒置時也能充電,減少不同規格電線的攜帶與磨損。現今車用無線充電,更提高駕駛人的安全與便利。

 如果追求快速充電和低成本,有線充電仍然是目前的最佳選擇,但不可否認,無線充電具有布建未來人類智慧生活的趨勢。法拉第兩百年前的理論,將多方應用在電與磁轉換的科技產品,向未來智慧建設的電力應用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