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萬物
對抗疫情新療法屁屁呼吸?

人類與傳染病之間的戰鬥歷史非常悠久,我們能使用的武器,包括利用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公共衛生措施」,來降低病毒的傳播,以及利用「疫苗」,引發人體的免疫力來對抗病毒。這些預防措施也展現出相當成效。
除了預防之外,對於確診者「治療」的研究,也有許多科學家不眠不休的努力中。不過到目前為止,能夠針對新冠肺炎「藥到病除」的藥物還沒開發出來。退而求其次,能夠緩解重症病人的症狀,讓病人能靠自己免疫力打敗病毒的「支持療法」,也很值得關注。
泥鰍身上得到靈感
既然是「肺炎」,首當其衝的當然是呼吸系統。當病人無法順利呼吸時,會導致血液中的氧濃度降低,無法支持全身各器官運作的氧氣需求;若不能即時改善,有可能導致呼吸衰竭而致命。普遍的處置方式是為病人插管,並利用呼吸器或是葉克膜系統,協助患者呼吸以維持生命。
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的武部貴則教授與研究團隊,從泥鰍這類生活在低氧氣環境的水生動物身上獲得靈感,發現了呼吸器與葉克膜之外的方式,來處理這種缺氧狀態。
武部貴則教授研判,既然泥鰍因為腸子後半部靠近肛門的腸黏膜變薄,並且有豐富的微血管,而可以利用腸道呼吸,應用到哺乳類身上,應該也可以讓哺乳類能用「屁屁呼吸」!
氣體液體都可供氧
研究團隊先用小鼠進行實驗,第一種作法是讓氧氣筒的管子,直接從呼吸窘迫的小鼠肛門中灌入氧氣。實驗結果發現,有用「屁屁呼吸」的實驗組小鼠的存活率,比沒有灌氧氣的對照組小鼠明顯上升。
如果進一步把實驗組小鼠的直腸黏膜剝離,提高氧氣交換效率,不僅小鼠的左心室血液含氧量明顯增加,還可以長時間維持七成五的存活率;不做任何處置的對照組小鼠,在缺氧情況下,大概十分鐘左右就會死亡。
第二種方式,則是先把氧氣打入「全氟萘烷」這種液體中,再把這些富含氧氣的全氟萘烷經由肛門注入小鼠腸內。隨著氧氣逐漸從全氟萘烷中釋放出來,再由小鼠的腸壁吸收,同樣能大幅改善血氧濃度降低的狀況。做完小鼠實驗後,研究團隊又用大鼠、豬進行實驗,也都得到正面的結果!
這個呼吸治療方式稱為「EVA」療法,是「經由肛門腸道呼吸」(Enteral Ventilation via Anus)的縮寫。它可望在臨床上應用為新的呼吸治療方式,來緩和呼吸衰竭的症狀。
積極防疫爭取時間
科學家開發出新療法固然讓人振奮,不過這個療法執行起來可能會讓病人不大舒服,而且如果要用在人身上,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合適的儀器設計,都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所以上上之策當然還是需要大家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勤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可以打疫苗的時候就趕快打。
除了別讓自己染疫之外,也是幫科學家爭取時間,讓科學家能開發出更有效的疫苗與治療方法,一起打敗瘟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