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科學1點看新聞
不只是氫氣 鈉塊爆炸的真相

文/林祉均 圖/古室友 (2021/6/22)

鈉金屬會浮在水上,並與水反應生成氫氣、放出高熱;庫倫爆炸則會讓鈉金屬碎成小塊,進一步加劇反應。

 即使沒有親手玩過,你也可能看過有人將鈉金屬塊丟到水中的影片,不一會,水中就冒出白煙與火光,進而發生爆炸。比較冒險犯難的實驗家,還會將整塊鉀丟進湖水或游泳池中,引發更劇烈的大爆炸。

科學家懷疑,鈉金屬接觸水生成的氫氣會阻隔鈉與水繼續反應,不大可能發生爆炸。

氫氣降低反應速度

 這些經典的演示實驗,是想要向學生們展示「鹼金屬」遇水則發的特性。鹼金屬是一群遇到水會反應形成氫氧根,因為讓水溶液變成鹼性而得名的金屬。

 以鹼金屬家族中較穩重的鈉為例,它遇到水就會產生氫氣和氫氧化鈉,同時放出高熱;產生的氫氣緊接著被高熱點燃,伴隨而來的就是濃煙和巨響。

 雖然化學原理十分簡單,不過,數十年來,化學家始終對這個理論抱持懷疑。這是因為化學反應如果要產生戲劇化的爆炸效果,需要反應物彼此均勻混合,才能提高反應的速率。

 不過,當整塊鈉金屬放入水中時,初步產生的氫氣,會在鈉跟水之間形成隔絕層,暫緩了反應繼續發生,也減緩放熱的速度。也就是說,如果只考慮鈉接觸到水的作用,那麼不大可能發生爆炸,取而代之的,應該是氫氣緩慢的產生。

鈉金屬是柔軟、活性高的元素。

同性相斥連鎖反應

 被這個問題困擾許久的捷克化學家菲利普.梅森,決定動手解開這個危險的難題。基於常用的塊狀鈉金屬產生的反應劇烈程度並不穩定,於是梅森的團隊改用鈉與鉀的液態合金,便於滴入水中,進行好控制的反應。

 在慢動作攝影下,實驗揭露出許多驚人的細節:在初始的零點幾毫秒內,水中的合金像刺蝟一樣,快速向外張開尖刺狀結構;同時,周圍的水被暈染成藍紫色。

 這謎樣的藍紫色,其實是溶在水中的「自由電子」。鹼金屬家族的共同特徵,是在原子的最外層只有一顆電子,這顆電子十分狂放不羈。

 透過電腦程式模擬,研究團隊發現,當合金接觸到水時,外層的電子會馬上衝出去和水反應形成氫氣。這時因為帶負電的電子跑走了,留下許多帶正電的陽離子;在「同性相斥」情況下,陽離子受不了彼此,紛紛彈開,於是整塊合金向外炸開。

 由於這種爆炸並非一般激烈化學反應產生的爆炸,而是由相斥的電磁力引發的「物理爆炸」。科學家在電荷的標準單位叫做庫侖,而電磁力又稱庫侖力的考量下,就稱呼這種爆炸叫做「庫侖爆炸」。

鈉原子碰到水後,電子會馬上跑去跟水反應,留下帶正電的鈉離子會「同性相斥」而彈開,形成「物理爆炸」。

核爆威力其來有自

 透過這些觀察,鈉遇水爆炸的情況就明朗了:第一波的化學反應其實只產生少量氫氣,不過庫侖爆炸的效果讓鈉金屬向外噴射,產生尖刺狀的結構;這個過程在零點幾毫秒內,大幅增加鈉與水的接觸面積,開啟新一波的化學反應,產生更多氫氣、更多庫倫爆炸。如此產生一系列的連鎖效應,才會有我們看到的劇烈爆炸。

 儘管將鈉塊丟入水中已經效果十足,但庫侖爆炸的威力其實遠不只如此!在鈾-235的核爆中,大概有百分之八十的威力,正是來自核裂變產物之間的庫侖斥力。因此某種程度上,原子彈也可以算是一顆庫侖炸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