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特搜戰隊
不只人類 細菌也會掃貨屯積

本回主角——將食物儲存在肚子裡的高手
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大家的生活。臺灣在很多專業人士的守護下,安全度過了第一年。但隨著疫情升溫,開始有人擔心需要的東西會缺貨,趕快到賣場搶購各種物資食品,怕動作慢了就會餓肚子。
所幸臺灣物資供應充足,還不至於真的斷糧。不過,為了未來生活屯積備用糧食可是生物本能,在不同生物裡也是常見現象,甚至連構造簡單、沒有大腦的細菌都會這樣做。
細菌沒有倉庫,只好將食物藏在身上。
糧食得來不易
生物傾向儲量
細菌生活的環境變化很大,不僅食物不多,更麻煩的是這些食物出現的時間還不一定。比如大雨沖刷下來的養分,很快就又被水流帶走,動作慢了就沒得吃。
由於細菌常得面對這種變動很大的狀況,所以一有機會就要想辦法把養分留下來,這跟人類面對疫情或颱風時的搶購屯積是一樣的。
只是我們買了泡麵,會帶回家堆進櫃子裡好好收著,細菌沒有房子可以擺,只能吞進肚子裡。這些細菌會把養分存在自己細胞中,塞進一個特別用來放食物的構造。
如果你用顯微鏡觀察,就會看到細菌體內有顆亮晶晶的小東西,那就是細菌身體裡的小貯藏室。細菌可以在沒食物時打開貯藏室,讓自己度過這段時間;平常沒貯糧的細菌,如果太長時間吃不到東西,恐怕就要死翹翹了。
其實不只是細菌,其他生物也會在身體裡貯存養分,比如人的肚子上有營養過剩留下的肥油,植物也會把養分存成澱粉,放種子或根莖裡收好,畢竟帶在身邊是最安全的。
雖然人相中了植物的貯藏室,硬把馬鈴薯和地瓜的存糧搶來吃,但細菌存的東西人不僅不愛吃,而且細菌實在是太小隻了,整個貯藏室的養分只有一點點,還不夠我們塞牙縫呢!所以也就很少聽到「吃細菌」的消息了。
不同細菌的喜好不同,貯藏的食物也不一樣。
加工細菌儲糧
開創多種用途
如果滿腦子只想到吃,細菌當然沒什麼用,不過科學家發現,雖然每隻細菌都很小,但只要搜刮超級多隻細菌,貯藏室裡的養分還是可以當原料來使用。
吃得少、長得快的細菌,正好是個高效率微型生物工廠,而且這個工廠還可以自己複製變多。科學家發現,不同種的細菌貯存的糧食種類不一樣,像各民族有自己的傳統食物一樣有趣。
細菌糧食對人類有什麼用呢?有的細菌會製造貯存PHB,加工後可以變成生物塑膠;而且因為它是細菌製造出來的,所以被丟在環境裡,也可以被細菌分解消失,相當環保。
其他細菌製造出來的成分也被發現有很多用途,有的還可以當軟骨架,讓細胞附著生長,幫助受傷的人修復身體。你一定沒想到,這些成分原本只是小細菌的存糧,經過處理後,反而可以幫助在醫院受苦的病人吧!
利用細菌的貯藏製成生物塑膠,可重新被細菌分解,相當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