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科學1點看新聞
臺灣第一件恐龍化石紀錄

文‧攝影/蔡政修(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圖/孫正涵 (2021/5/8)

數十萬年前,也曾有鳥類恐龍漫步在臺灣山林間。圖/孫正涵

被澆熄的化石夢

 位於臺中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從一九八六年開館後,就成為許多小朋友對於恐龍化石的啟蒙地。一九九三年,電影《侏羅紀公園》上映,那巨大的身軀、遠古的想像,讓恐龍在大多數人心裡占有特殊位置,甚至不少人從小就夢想成為研究恐龍化石的古生物學家。

 可惜的是,這些在小小心靈中才剛萌芽的夢想,往往馬上會被身旁的家人、博物館的解說人員,或是在臺灣幾乎每一個人都會說的「在臺灣沒有恐龍化石可以挖掘、研究」之類的話給扼殺。

 其實古生物學就跟其他研究領域一樣,隨著先前未知的新發現被一一揭露後,不只教科書要被改寫,世界觀也會被不斷的顛覆。

恐龍定義會改變

 自一八四二年,恐龍這個分類群正式在生物分類中奠基後,世界各地接二連三的研究成果,不時推翻先前對恐龍的認知。到了二十一世紀的現在,教科書裡給予恐龍的定義為──滅絕的三角龍與現生麻雀最近的共同祖先,以及這一個共同祖先之後的所有後代,都是恐龍。

 換句話說,不僅是常見的麻雀,連餐桌上常吃的雞、鴨等鳥類,都是貨真價實的恐龍。在目前這樣的分類基礎之下,臺灣有超過六百種現生鳥類,當然也可以說成臺灣有六百多種恐龍,其中更有將近三十種「特有種恐龍」呢!

 但是人們對於特定名詞難免多少有些刻板印象,好像對於「恐龍」的研究就應該以化石為主。所以問題就會變成:我們有找到、能找到在臺灣的鳥類恐龍化石嗎?

臺灣首個鳥類化石標本(左起)與帝雉、藍腹鷴、環頸雉等本土大型雉科的跗跖骨對照。

化石在臺首發現

 長期以來的經驗累積,臺灣對於現生鳥類的研究已經相當成熟,所以有像是《臺灣鳥類誌》或《臺灣國家鳥類報告》等出版品,但在化石紀錄上卻一直都掛顆大鴨蛋。不過從今年開始,臺灣終於有了第一件恐龍化石的紀錄!

 我與研究團隊在臺南地區,發現了一件約四十至八十萬年前的鳥類恐龍化石。雖然這份化石標本並不完整,只有左腳的一小段,保存長度僅兩公分多,但是它的形態結構,已足以讓古生物學家分析、判斷是屬於雞形目雉科的成員。

 對雉科不熟悉嗎?大家每天吃的雞或是千元大鈔上的帝雉,都是雉科的鳥類呵!事實上,絕大多數化石標本保存狀況,都像這臺灣第一件鳥類恐龍化石一樣不是很完整,但所有的知識體系都是像這樣一點一滴長期累積而來的。

 好比讓人津津樂道的始祖鳥,在一百六十年前的十九世紀中期首度被人發現時,也不過僅有一片羽毛;目前千元大鈔上的帝雉,在一九○六年剛被命名時,也才只有兩根尾羽呢!

 臺灣第一件鳥類恐龍化石或許目前看起來並不起眼,但它背後能訴說的演化生物學意義,不只值得記錄在國際研究期刊中,更重要的,或許還是對臺灣來說,那「從零到一」的恐龍化石紀錄,澈底打破了長期以來,大多數人對於臺灣沒有恐龍化石可以挖掘、研究的認知,並且開啟臺灣古生物學的全新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