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科學1點看新聞
大發現!
古代巨蟲在野柳的戰鬥遺跡

文/吳依璇、潘宇彥(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碩士) 圖片提供/潘宇彥 (2021/3/31)

L形生痕化石的上部,白色虛線為羽毛狀構造。

生痕化石野外的樣子,可以看到管子垂直往下延伸後轉為水平,呈現L形。

 化石是了解過去生物生活的線索之一,生物死亡以後被泥砂快速掩埋,體內的有機質被分解,並被周圍的礦物質取代,漸漸就會「石化」成有生物外貌的「石頭」,這就是我們熟知的化石。

 但不只是生物本身可以形成化石,過去生物生活的痕跡,像是恐龍跑步的腳印,或是螞蟻築巢的巢穴,也都可以被化石化,形成「生痕化石」,反映出古生物各式各樣的行為。

 由於在不同環境中,生物會展現不同的行為,所以藉由研究生痕化石,地質學家就可以更加了解過去的環境長什麼樣子。

野柳沉積地質
保存豐富淺海化石

 臺灣從東北部到西南方都有大量沉積岩,沉積岩是一種由泥沙、土石等各種碎屑組成,沒受到高溫高壓作用的岩石。因此,在沉積岩裡比較容易找得到化石。

 臺灣東北角的野柳地質公園就是以沉積岩為主,科學家先前在野柳地質公園發現前所未有的巨大生痕化石:直徑大概二到三公分,長度超過兩公尺;像是一根轉了彎、L形的管子,而且管口被特殊的羽毛狀構造包圍。

 這種管狀構造,被發現在約兩千兩百萬年前形成的地層。這個地層也保存了海膽化石、貝殼化石、魟魚的攝食構造,還有蝦子的洞穴,暗示當時的野柳還在海底下,是個適合生物居住的淺海環境。

三大特徵
找出生痕主人

 經過一系列觀察與分析,科學家對此生痕化石有兩個重大發現:第一,開口周圍的羽毛狀構造如果拼成立體的樣子,會像是一層層堆疊的漏斗,並非單一平面的羽毛狀構造。

 其次,管壁被檢測出大量的鐵。驗出「鐵」,通常代表黏液的出現,暗示這個L型管以前住了一隻黏呼呼的生物,用身體支撐牠的家。

 另外,科學家並沒有在周圍的羽毛狀構造中檢測出高含量的鐵,代表這個構造和生物體本身沒有關係,並不是生物用觸手在周圍抓東西所留下的構造,而是單純沉積物往管中心崩塌的痕跡。

 有「布滿黏液的管壁」、「兩公尺長的管子」,以及「分布在開口處的沉積物崩塌痕跡」這三個特徵,讓科學家們認為,這個巨大的生痕化石,是由一種住在海床下、伏擊攝食的長條狀海洋生物所製造的,類似現生的「博比特蟲」。

臺灣首個生痕化石
記錄獵殺古戰場

 博比特蟲是分布在熱帶及溫帶淺海地區的無脊椎動物,平均身長一到兩公尺,體寬約兩公分;平常藏身在海床底下的家,只留著血盆大口,在洞口靜靜等待獵物經過。

 當獵物游到洞口附近時,博比特蟲就會彈出海床,用尖銳的牙狠狠咬住獵物,試圖拖到洞穴裡飽餐一頓。在拖拉過程中,獵物強烈掙扎,一來一往,洞口周圍的沉積物就被大幅擾動,並以洞口為中心往下崩塌,形成漏斗的樣子,這正和管狀生痕化石上部周圍的羽毛狀構造不謀而合。

 此外,類似博比特蟲的生物,最早出現在四億多年前,所以造成這個生痕化石的,非常有可能是博比特蟲的祖先呵!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化石是第一個在臺灣發現並命名的生痕化石。大家有空可以到野柳地質公園走走,說不定有機會遇到它們呵!

現生的博比特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