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的祕密工事
古蹟也要修修臉 國立臺灣博物館
古蹟修復要注意哪些細節?

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攝影/林一宏
說到古蹟,你會想到什麼呢?有很多傳說故事的房子?年久失修的建築?因為古蹟往往是年代久遠的建築,我們的確可以在裡頭找到許多歷史的蛛絲馬跡。
可惜的是,許多古蹟因為沒有維護,珍貴價值就被掩蓋了。但只要好好修復,它也能再現風華,甚至擁有新生命!
要修復古蹟,就像醫生看診一樣,必須小心查證,了解「病人」的狀態、找出病源,才能加以治療。這些「醫生」就是建築、歷史、結構、材料科學等領域的專家,以及了解傳統工法的匠師。
因為古蹟修復涉及各種不同工法,接著就用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廳舍的立體石膏飾為例,一起了解古蹟修復的流程。
傷口清創
清理建築髒汙
首先要調查建築原本使用的材料、工法、曾經發生的事。
經年累月下,雕飾可能被塗上層層油漆,掩蓋了原有的造形與花紋。修復團隊會利用化學藥劑剝漆,再用風槍、毛刷、雕刻刀等工具,去除軟化後的油漆髒汙。
找出病因
判斷受損原由
部長室的石膏雕飾還有嚴重脫落的情形。古蹟修復團隊檢查碎片後,發現石膏當初是用竹釘、鐵線固定於木摺天花板。
修復團隊推測,是因為木頭受潮腐朽,造成竹釘斷裂、鐵線鏽蝕,加上地震等因素,才使雕飾崩落。
鐵道部天花板石膏雕飾修復前後對比。
準備義體
還原古蹟樣貌
依照雕飾的損壞程度,有兩種方式可以修復:如果有同樣造形又完整的雕飾,就可以直接「翻模」複製新的雕飾,補齊毀損的地方;如果沒有可以參考的原件,匠師就只能參考設計圖和舊照片,像拼圖一樣,拼湊現有碎片,並用油土模擬缺少的部分,再將整體翻模獲得新雕飾。
防患未然
強化古蹟健康
古蹟修復的大原則,是採用原本或相近的材料,儘量維持原樣。然而過程中還是需要多方思考,並沒有標準的修復方式!
以剛才提到嚴重脫落的石膏雕飾來說,既然知道原有材料可能會讓雕飾損壞,那麼是不是該換個材料呢?團隊討論過後,考慮到修復後的持久性與現代技術進展,最後以金屬棒作為石膏飾骨架,並改用不鏽鋼螺絲加黏著劑的固定方式,來強化石膏雕飾的穩定性。
新舊雕飾並陳,才能讓後人了解歷史變遷。
古今並存
保留「歷史」真實
雖然可以仿作出一模一樣的雕飾,但畢竟不是古蹟的原始物件,因此要作出區隔,避免誤導後人。
像剝漆後的石膏雕飾原件是灰黃色的,新做的雕飾是白色的,這時就不要刻意改變新雕飾的顏色,才能保留古蹟的真實性。
古蹟修好後,還要定期「回診」,檢查是否有漏水、蟲蛀等問題;強烈颱風、地震過後,古蹟修復團隊也會檢查是否有損傷。古蹟修復會由匠師帶領學徒施作,也是在延續傳統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