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動物園觀點
動物福利是感覺或科學(二之一)

文.攝影/蔡穎昌 (2021/1/27)

 與多數人印象不同,即使是最專業的學者,也很難在短時間內評估圈養動物的福利狀態,因為其實會隨時產生變動,唯有標準統一的長期監測,才能推估出較客觀的福利水準。

 Amahoro是世上唯一一隻圈養的東部大猩猩,雖然現在與一群樂於接納牠的西部大猩猩同住,有心人士仍然憑藉單張照片中的「哀傷眼神」,將牠描述為一隻孤獨的可憐動物。

 

有人認為相片中的Amahoro眼神哀傷。

動物生理與心理
也會互相影響

 現代科學已經認可將動物「情感」納入福利監測的考量中。但這裡的「情感」是指:動物的「生理機制」是情感體驗的基礎,且在生理和情感會相互影響的前提下產生共識。

 因為動物不會說話,要怎麼以科學角度來解釋動物行為的意義,或推斷動物的心理狀況,顯得尤其重要。

 

被英國Wildwood Trusts救援的棕熊,仍受過去生活影響,有刻板行為。

 

 舉例來說,動物「踱步」的刻板行為,不該被貿然診斷為「過度焦慮造成的精神疾病」,而必須配合日常的飼養管理程序、動物過去的生活史、傷病史,以及當天外在環境的突發狀況來綜合審視,找出最能解釋的成因。如英國Wildwood Trusts內飼養從糟糕的繁殖中心救援出來的棕熊,即使現在生活在廣袤的自然展場,並有專人悉心照料,過往經驗導致的刻板行為仍然無法根除。

 相反的,某些乍看起來很正面的福利措施,也要思考是否會帶來負面影響。好比動物達成訓練指示後獲得的「獎賞」,要是不符合動物的預期,保育員的美意可能反而讓動物產生不愉快的記憶。

  

為了讓人跟動物都處於放鬆狀態,遊客體驗活動也講求詳實記錄與評估。

動物園透過監測
提升動物福利

 在改善動物福利的過程中,保育員與科學家需要利用觀察結果,推導動物福利管理的「關鍵點」;找出哪些因素是左右關鍵點的基礎;以及規畫在動物福利受損時有哪些措施可以補救,甚至識別以往無法判斷的行為特徵,精進動物福利監測。

 儘管社會大眾往往對動物園的動物福利狀況抱持負面印象,但實際上,經過認證的動物園,將圈養動物的福利看得尤其重要。除了在各層級間定期舉辦動物福利主題的工作坊、研討會,促進機構交流外,更會透過園內外的研究結果,發展、測試及應用動物福利的科學理念與模型。甚至可以說,要是沒有動物園,動物福利觀念的革新不可能這麼迅速。

  

新加坡裕廊飛禽公園的花腹啄木鳥。

由消極轉為積極
為動物做更多

 目前,監測圈養動物的福利狀態,最被業界認可與採用的方式是透過梅勒博士所制定的「五大領域」評估指南。

 五大領域模型最早於一九九四年提出,並順應已被驗證的科學證據及觀念發展,經歷了近十次不同程度的更新。二○二○年底,更發表了最新一次的修正,增訂評估「人類行為對動物福利影響」的具體指南。

 五大領域的創舉在於,提出「動物園應該透過主動發現、增加圈養動物的積極福利體驗,來達到更高的福利標準」,有別於過往只專注於對飢渴、痛苦、恐懼等動物負面體驗的「修正」。

 簡單來說,對於現代動物園而言,動物保持健康且吃飽穿暖已是「理所當然」,只有為動物做得更多,並且不斷改善,才能稱得上是「對動物福利有所交代」。如新加坡裕廊飛禽公園的花腹啄木鳥不仰賴啄木過活,仍樂於進行這樣的自然行為。現代動物園應致力於讓更多物種享有同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