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1點看新聞
對付狡猾新冠病毒 先了解傳播途徑

噴嚏、咳嗽與呼吸傳播的水氣範圍不同。
新冠病毒引起的新冠肺炎(COVID-19),在二○二○年造成全球大流行。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統計,在這一年當中,約有九千多萬人感染,一百九十多萬人死亡。
新冠病毒的特別之處在於它超強的感染力,雖然和感冒病毒一樣,也是靠著飛沫傳染,但是新冠病毒能在空氣中傳播得更遠更久。
氣懸膠體懸浮久
新冠病毒活性高
人們在打噴涕、咳嗽或呼吸的時候,都會從口鼻呼出水氣。這些水氣顆粒有大有小,在空氣中懸浮的時間有長有短,排出人體時受到的推動力也有所不同,所以能夠散播的距離也不一樣。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空氣中的水氣可以區分成「飛沫」和「氣懸膠體」兩種,顆粒直徑比五微米大的是飛沫,比五微米小的是氣懸膠體。飛沫噴出後,很快就掉下來,但氣懸膠體因為體積小、重量輕,反而能在空氣中懸浮數小時之久。
人們打噴涕噴出的水氣顆粒直徑大約一百微米,咳嗽所產生的水氣顆粒僅約一微米。一般來說,因為病毒在氣懸膠體中的數量太少,而且一般病毒在空氣中懸浮太久,活性也減低許多,所以氣懸膠體傳染疾病的效率並不高。
但新冠病毒在氣懸膠體中不但有傳染力,而且在噴出後一小時都還有作用。因此,患者不需要打噴涕或是咳嗽,只要呼吸呼出的氣懸膠體就足夠感染他人。
呼吸咳嗽噴嚏
影響範圍大不同
因此,科學家們就開始想辦法來對付狡滑的新冠病毒。首先,科學家測量飛沫和氣懸膠體,在不同的情況下可以飛散得多遠。
結果發現,在打噴涕時,水氣前進的速度為每秒五十公尺,可以在零點一二秒內被氣旋帶到六公尺之外;咳嗽噴出水氣的速度為每秒十公尺,可以在零點二秒內噴到兩公尺遠;呼吸帶出水氣的速度則為每秒一公尺,只能在一秒內將水氣帶到周圍一公尺處。
這就是許多國家制定防疫措施時,希望大家保持一公尺以上的個體距離的科學根據。就算你身邊的人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只要他不打噴涕和咳嗽,距離他一公尺以上,感染的機會就小很多。
口罩加通風
降低接觸病毒機會
接下來是「戴口罩」。飛沫傳染的病毒,容易在呼吸時經由口鼻接觸感染,只要戴上過濾效果高於百分之九十的口罩,就能大幅降低接觸到病毒的機率。
最後是空間中空氣的流通性。不論是在搭乘大眾運輸、開車、身處醫院病房或是展演活動場地,在室內空間啟用適當的通風系統相當重要。
當空氣隨著氣流往固定的路線前進,造成的感染狀況,要比沒有氣流時的擴散更局限。要是能和新鮮空氣對流交換,更能夠降低室內的病毒數量,減少傳播可能。
其實只要遵守簡單的防疫措施,就能阻絕新冠病毒的傳播。臺灣是當前世界上極少數,沒有受到新冠病毒影響太多的國家,讓我們在二○二一年繼續一起保持這個良好紀錄吧!
增加空氣流通,可降低空氣中懸浮的病毒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