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AI應用 國研院啟動高效能開發平臺
全中運開幕4/19登場 4/3線上限量索票
第7屆青少年諮詢會 選出14名代表為學生發聲
公費留考簡章 六月下旬公告
北市「鮮奶週報」4/14上路 逾18萬學童受惠
衛福部表揚184名社工 林萬億獲特殊貢獻獎
北市將改善國高中學生置物櫃 預計三年六億經費
竹市托嬰中心照顧不當 勒令停業
講兩則讓我感到驚豔的故事。故事一友人向我提起好幾次:她剛上國中的兒子花太多時間在網路上。我認為這是在數位時代成長的孩子的通性,於是安慰她,並請她多留意孩子在網路上「做什麼」。最近我們碰面,友人帶著好奇又有點焦慮的心情,告訴我她的孩子迷上網路短影片,尤其是音樂故事類影片。「這也算正常啊!極大多數的青少年藉偶像歌手的音樂紓壓,而且是同儕間的共同語言。」我回應她。
我是執業律師,也是家事專業調解委員;曾在法院擔任執法工作約十年,還當過大學講師。以這樣的經歷來看,我是純粹的法律人,但一直在尋找更豐富的人生體驗與意義,而組成家庭和養育三個孩子的過程,讓我人生的廣度與深度又進展了一些,很榮幸在此以法律人的視角,和大家談談親子間的點點滴滴。缺乏互動家庭不和睦從家事案件執業經驗,我發現許多父母沒多藉活動和孩子互動,導致孩子跌入3C產品漩渦,徒增教養困擾
希望孩子透過閱讀「獲得新知」又「學習寫作技巧」?沒問題,請看《國語日報》第6版科學版。對,您沒看錯──不是「語文版」,而是「科學版」。毫無疑問,科學文章大多會提到「科學概念」、「科學知識」、「科學原理」、「科學實驗」……作者也一定是該領域的專家,才能確保文中知識正確無誤。乍看之下,會先入為主的以為科學是艱深的、專家才懂的學問,但近年來,科學家用「大眾較能理解的方式」介紹科學,好讓大家更親近科學,由是出現「科普文章」。科普文章的書寫挑戰很高,因為既要「專業」又得「深入淺出」,須有「科學」也要有「文學」、「趣味」,有時還要讓讀者覺得科學文章的內容和自己有關。辦得到嗎
在以前,育兒專家提出獨立思考能力很重要,可能會被父母忽略,而在現今這個年代,獨立思考已經被認定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也不大有人懷疑。但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怎麼訓練?我認為身教非常重要,如果父母平時展現獨立思考的能力,更有機會在無形之中引導孩子。資訊過量大腦易忽略思考最近,我讀到一些關於獨立思考的好例子,特別想與為人父母的讀者分享。首先,在《逆思維》這本書中,作者提到我們會以「溫水
最近門急診出現很多因腸胃炎求診的小病人,有些人嘔吐,有些人腹痛,當然也有一開始就狂拉肚子的。今天向大家介紹過去這段期間常見的兩個腸胃炎凶手:彎曲桿菌與諾羅病毒。彎曲桿菌害人腹痛如絞各種細菌性腸胃炎當中,有一種的肚子痛症狀特別明顯,甚至痛得被誤認為盲腸炎,就是彎曲桿菌感染。彎曲桿菌感染比率,在臺灣細菌性腸胃炎裡排名第二,在美國則排名第一。許多人假期旅遊,吃了幾天在地美
看到「科學」,您的腦中浮現什麼畫面?A一群穿著實驗衣,戴上護目鏡的科學家,在實驗室裡做實驗。B一群小孩在自然教室聽老師講解,並依指令做實驗。C_________。其實,科學不僅存在於畫面A和畫面B,更能頻繁的存在於畫面C。想知道畫面C的答案?別急別急,先看看左側的「篇名」、「圖片」和「與圖片有關的文字」,就知道答案了。要怎麼看,才能只透過「篇名」、「圖片」和「與圖片有關的文字」知道答案?請參考我的「放聲思考」。一、看標題,斷詞句,問問題。看第一次:在烘手機下探索科學樂趣看第二次:在烘手機下、探索、科學樂趣看第三次:?在烘手
最近有一則新聞,是關於一名國中生運用人工智慧與深度學習技術,設計出能判讀「多發性硬化症」這種特殊疾病的系統。在驚嘆現代孩子居然已經超越前浪,能夠有這樣突破性的優秀成果之餘,身為神經科醫師,比較感動的是這樣年輕的學子,能將視角投射到這些缺乏社會關心的弱勢族群,十分難得。警覺不高診斷不易多發性硬化症是罕見疾病的一種。所謂罕見疾病,依照我國的定義,是盛行率小於萬分之一的疾病,也就
有天晚上的「爸爸遊戲時間」,小兒子指了指電腦螢幕上我還沒填寫好的試算表,問我:「爸爸,這是什麼?可以玩嗎?」我想了想之後回答:「當然,很好玩呵!」資料視覺化的能力,是現今運用數位科技表達資料與數據的關鍵能力,目前已有多所學校把培養學童具備這項能力列入重點工作。也許我可以運用遊戲化的方式,讓試算表的操作成為像遊戲般好玩的活動,引導孩子探索資料視覺化的奧妙。我告訴小兒子:「那我
我們都聽過一句閩南語俗諺:「細漢偷挽瓠,大漢偷牽牛。」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變成賊,因此,發現孩子「不告而取」,父母輕則諄諄告誡,重則大聲斥責,甚至施加懲罰。但究竟孩子偷拿東西的心態是什麼?小時候偷瓠,長大真的就會偷牛嗎?這句話有沒有科學根據呢?二○一一年芬蘭發表一項跨世代研究,研究名稱為「從男孩到男人From a Boy to a Man tudy」,學者收案一九八一年出生的六千名男嬰
考考您:養兔子,該不該給兔子喝水?我原本的答案是「不該」。雖然不知道為什麼有這樣的印象……二○一一年讀到許多「兔子」的文本,因為那年是兔年。第一篇是〈養兔學問真不少〉(http://www .bud.org.tw/Winnie/Winnie26.htm) 。這篇文章只有一張圖,其餘都是文字。我被「圖」引導閱讀相關文字段落,才發現草食性的兔子需要「足夠的含水蔬菜」,所以可準備乾淨的冷開水,解決兔子食物含水量不足的問題。我對這問題的想法就有了調整:不該給兔子喝水→要給兔子足夠的含水蔬菜或給牠喝水,以補充水分。第二篇文本是到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一遊時,看到「 I L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