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家人新關係
親子溫馨攜手 預防網路霸凌

記得一所國小在講座邀請時,特別跟我談到,「老師,演講中可以多提一點網路霸凌的注意事項嗎?」「沒問題,方便多說些,讓我掌握一下你們的『期待』?」
「就是前一段時間,學校有學生在群組裡亂發言,然後被同學截圖轉傳……」老師憂心的神情簡直可以透過電話清楚看見。
常見霸凌三形式
提起「霸凌」(bullying)最常見的有三種形式,分別為「語言」、「肢體」與「關係」,當看不順眼時就口出惡言,或不斷諷刺對方,讓人感受極不舒服,有時克制不住就推人、踢人、打人,或輕或重侵犯他人肢體;也有人喜歡號召眾人一起抵制某人,隔絕對方的社交機會。不論哪一種,都容易造成被霸凌者的孤立無助。隨著年齡層、性格、背景不一,承受度也不相同,遺憾的事層出不窮。
其實,霸凌(欺凌)的事自古以來都會發生。年代不拉太遠,就拿家長們在學生時期來說吧,同學之間嘲笑或推打之類的事屢見不鮮,班上愛欺負人的孩子不少。當年,被霸凌的孩子回家哭訴,學校若是出面處理,加上給孩子一點時間待在家裡,遠離不想看見的人與事,多半隨著時間慢慢可以過去。如果情況嚴重,多半選擇轉學甚至搬家。但「網路霸凌」( Cyber bullying )卻完全不同。
上述提及的欺凌行為發生在實體面,「眼不見為淨」較可能脫離當時情境,讓孩子與家長有機會調適身、心、靈狀態。但網路處在虛擬面,隨處都在;霸凌者藉由各種真與假的訊息,不斷騷擾或攻擊他人,且二十四小時出現任人散布,轉傳與接受訊息的人都不見得認識當事人。
網路運用三重點
家長都希望霸凌行為遠離孩子生活,萬一躲不掉,務必隨時觀察孩子的行為有無異常。
避開網路霸凌能力,要從孩子年幼時加以教導,請親子間多注意以下幾件事:
‧別亂按送出鍵:我曾在〈從小養成網路隱私警覺性〉那篇文章中提到網路沒有橡皮擦,因為孩子總誤以為收回或刪除訊息,那些資料便不見了,其實只是我們自己找不到。這些訊息多半是孩子當下的心情,卻在送出後成為別人手中的「證據」,遇見心地不純正的人時,常常就是遺憾的開始。
‧留意數位名聲:家長們都有利用網路查詢資料的經驗,這些資訊或知識都在彈指間源源不絕的出現在眼前。這種蒐集資訊的方式也逐漸成為許多公司與學校,檢視員工與學生的第一關面試途徑。因此,也許孩子不能體會將來的事,但身為家長,必須多替孩子留意在網路上如何「敘述自己」。
‧避免孤獨上身:孩子逐漸長大,必然會結交各式各樣的朋友,家長在陪伴過程應讓孩子理解:網路是輔助實體社交的工具,卻非取代實體見面;如果習慣網路互動,不僅意想不到的潛在風險增加,孤獨感也會慢慢上身。而「孤獨」與「被霸凌」總是息息相關。
猶太人有句話說:「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裡。」我們或許改變不了網友的性格,但可期待親子網路用語更加合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