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疫苗政策應尊重理性民意

(2021/6/21)

 民主政治基本上是民意政治。當國家遇到重大問題,社會會凝聚民眾的情緒與判斷,構成強大的輿論。尊重輿情,有助問題的解決;不洽輿情,則後果堪虞。以此觀察臺灣當前新冠疫情的抗疫及疫苗問題,可謂民意沸騰,其中有些過激,但多數言之成理,主事當局理應尊重理性的民意民情,朝野共同迅求解決方案。

 藉由如美歐大規模打疫苗產生群體免疫,乃是成功抗疫的終極解決方案,已成舉國共識;而疫苗嚴重不足,也是全民共同認知。即使日、美先後慷慨捐輸疫苗,我國可供施打的疫苗仍不到人口比率的百分之二十,距群體免疫目標仍遙,疫苗要「多別只等(捐)」,是非常理性的民意表達,衛福部長陳時中日前在立院備詢,也為疫苗採購過慢表示抱歉。

 既然如此,五月底企業和宗教界有人倡議購買疫苗捐給政府為民眾施打,掀起民眾極高期待,而政府與民間企業的授權協商卻要到日前才實現。民間採購不論是否買得到,並不影響政府國外疫苗廠商採購的期程,但半個多月的延宕,讓可用的民氣冷卻了,甚至變成民怨,殊為可惜,應重拾民間熱情。

 民間對疫苗政策另一議論焦點是,有關國產疫苗的品質及國際認證問題。加速發展國產疫苗,是維護國人健康生存之道,但當下面對疫情延燒熾烈,病毒愈見凶猛,民意要求國內疫苗的安全及保護力要符合國際專業標準,才能放心施打及走向國際,這也是應獲尊重的理性民意。疫苗政策應尊重理性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