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萬物
太空農業的細菌汙染

研究發現,在微重力環境下,萵苣更容易感染沙門氏菌,生物防治效果也不如預期。圖/柯欽耀
人類正如火如荼的準備進軍太空,如果真的能夠大量移民到月球、火星或是太空殖民地的話,或許就可以紓解地球面臨的汙染、資源枯竭、氣候變遷等壓力。
建移居太空的基礎
目前在太空中生活的只有為數不多的太空人,所有食物都用太空船從地球運上去。不過地球與太空間的運費非常昂貴,當人數大幅增加,勢必得想辦法就地生產才行,所以「太空農業」是人類移居太空時不可或缺的:不只能讓太空人填飽肚子,而且農作物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還能利用部分廢水或排泄物來成長。我們可能藉此在太空中建立一個可循環,自給自足的生態系,太讚了!
作物生理反應不同
要順利的推行太空農業,必須克服很多問題,其中一個是:在微重力環境下,如何預防植物被細菌汙染。如人類一樣,地球上的植物隨時面臨微生物入侵的威脅,但也與許多微生物互利共生。
最近科學家研究發現,在微重力的環境下,萵苣這種常出現在沙拉中的蔬菜,對沙門氏菌的抵抗能力變差了。
沙門氏菌是經常汙染食物的病原體,是造成許多食物中毒事件的元凶,這次被科學家用來「攻擊」萵苣。植物對抗細菌的第一道防線是葉子上用來調節氣體與水分的氣孔,當有害的細菌靠近時,氣孔會關閉,讓病原體無法入侵。
然而在微重力環境下,萵苣葉上的氣孔隨時保持門戶洞開狀態,讓沙門氏菌透過氣孔侵入萵苣內部,在它內部大量生長。也就是說,相較於正常重力的地球環境,在太空中種出來的萵苣比較容易受到沙門氏菌的汙染。太空人要是把受汙染的萵苣做成沙拉吞下肚,可能就廁所跑不停了!
益生菌的效果減弱
有一種枯草桿菌的菌株「UD1022」可促進植物氣孔關閉機能,以抵抗微生物入侵免於病害,因此常作為農業中的生物防治劑。不過很可惜,這種菌株在微重力的環境下,抵抗微生物入侵農作物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所以要在太空進行農業活動來提供糧食,必須克服的問題還有很多,我們還需要更多類似的研究,找出解決的方法。
美國太空總署在祕魯模擬火星的大氣及微重力狀態,栽種馬鈴薯,也在佛州的太空站研究微重力下植物如何順利生長。
如何在地球上模擬微重力環境?
本文介紹的研究,是在地球上進行的。科學家把植物橫放並且固定,讓植物的中心軸與地面平行,然後緩慢旋轉。在這個研究中,轉速是每分鐘四圈,這就是「模擬的」微重力環境。
由於植物特定細胞內有「澱粉體」,它會受重力影響而沉澱到細胞底部,植物則藉以感知重力的方向,但細胞內部阻力很大,所以當植物被橫放並旋轉,澱粉體一方面受重力影響往下沉,另一方面又被旋轉中的細胞質往上帶,就無法順利往下方沉澱,植物的「重力感」因此錯亂,雖然在重力正常的環境中,但是植物「感受」到的,是像在太空中一樣的微重力。只要用這個簡單的方式,就可以用很低的成本,模擬太空中的微重力環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