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動物園觀點
如何讓動物吃飽也吃巧?

文.攝影/蔡穎昌(英國曼徹斯特都會大學動物園保育生物碩士) (2023/9/25)

大猩猩每天攝取十多公斤的食物。

 「吃」是動物與身處環境互動時的核心媒介,舉凡玩耍、求偶、遷徙甚至死亡,從吃出發,我們幾乎能夠連結動物的一切行為。覓食占據野生動物生活的大半時間,從小蝦米到大鯨魚,所有動物都願意為了吃而奮鬥。

切葉蟻的備餐行為具觀賞與教育價值。

食物對於動物的意義

 為了餵飽上千個胃,在一座大型動物園裡,每日供應上百公斤的肉類、魚類及蔬果只是基本,如果飼養象群,牧草的需求更動輒以噸計量,光是運送、分切及布置這些食物,就已耗費大量的時間與人力成本。但餵食不只是讓動物吃飽這麼片面,當動物園愈了解所飼養的動物,就愈有意識自己有義務做到更多。

 食物對於動物的意義,不僅僅是吃進肚裡的營養,那些在吃之前就已經開始醞釀,吃完後仍持續發酵的價值,才是幫助動物活出自我的關鍵所在。

 以切葉蟻為例,為了培養賴以為生的真菌,蟻群必須持續搬運、裁切大量植物,除了成蟻在過程中偶爾攝取的植物汁液外,這些行為無法帶來立即的營養收益,卻已在演化過程中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於是,動物園透過供應新鮮枝葉、設計合宜的搬運動線等手段,在背後支持切葉蟻「備餐」,某種程度上,這可比直接提供真菌餵養牠們還要困難許多。

 相較於被動接受餵食,動物更需要主動覓食的「權限」。讓動物的生活空間具備主動覓食的條件,也有助於牠們跳脫保育員工作時間的限制,實現全方位的照養。

 另一個相關的例子,是以人力將麥皮蟲拋向半空,鼓勵蜂虎(一種鳥類)自然取食,這固然是種尊重動物習性的餵養方式,但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直接於蜂虎欄舍周邊養殖牠的另一種食物來源——蜜蜂,讓蜂虎自主「狩獵」,會是更貼近動物需求的積極做法。

蜂箱的出口直通蜂虎(一種鳥類)欄舍。

轉換餵養的思維層次

 除了營養與覓食方面的滿足,食物對動物來說還有另一層面的價值。許多鳥類、蛙類即使健康無虞的被飼養在動物園,卻始終無法繁殖,直到園方在食物中添加類胡蘿蔔素等發色相關的微量元素,使牠們鮮豔的羽(體)色得以顯現,才順利攻克這個難題。此外,為了獲異性青睞,大紅鶴會用嘴喙沾附從尾脂腺分泌的多餘色素,在羽毛塗抹額外的妝容,提高成功繁殖的機率。

 隨著動物園改善並轉換日常餵養的思維,動物福利的實踐已邁入嶄新的層次。一些歐洲國家甚至在動物死亡後,在滿足園內肉食動物生理需求的前提下,積極的讓逝去的生靈回歸自然的循環,可謂從搖籃到墳墓,將「吃的價值」貫徹始終。

大紅鶴的顏色越鮮豔,繁殖越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