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跑跑動物園
傳說中的美麗鳳凰—青鸞

文/朱于飛(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生物學科) 圖/達志影像 (2023/8/2)

 鳥類羽毛色彩斑斕,讓牠們在文學上留下許多想像空間。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鳳凰,其來源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孔雀,也有人認為是紅腹錦雞。本次專欄為讀者介紹一種少見的美麗大鳥——青鸞,牠們也被認為可能是鳳凰的靈感之一。

生活地與外形特徵

 青鸞屬於鳥類的雞形目雉科,生活在東南亞,包含泰國、緬甸南方、馬來西亞及印尼等地的叢林,牠們喜歡在潮溼的熱帶森林活動,偏好平原低地到海拔一千三百公尺的山區。青鸞外觀具辨識性,全身羽色以土棕色為基底,頭頸部皮膚為粉藍色,除了黑色冠羽以外幾乎光禿,嘴喙呈象牙色,雙腳為粉紅色。

雄性雌性不同特色

 雄性的青鸞身高約有五十到六十公分,體重二到二點七公斤,全長可達兩公尺,其中尾羽就占了四分之三,最為顯眼的兩條中央尾羽,長度可達一到一點五公尺,雙翼具有布滿大型白色眼斑的飛羽,長度可達五十公分,可用於求偶時向雌性攤開大面展示,非常顯眼。

 由於青鸞的這些特色,歐洲生物學家將牠的拉丁文學名命名為 Argusianus argus。Argus是古希臘神話中的百眼巨人「阿爾戈斯」,最為人所知的特點是在睡覺時,有些眼睛不需閉上。不難想像生物學家第一次見到青鸞展示羽毛時,對於那雙翼羽上眾多的眼斑,感到有多驚訝與震撼。

 也因此,青鸞在中文另有「百眼雉雞」的別名。青鸞具有明顯的雌雄差異。相對於雄性,雌性個體的色澤較為樸素,體型較小且尾羽也較短,只占全長的一半左右。

雄性青鸞求偶展示,展開華麗羽翼。

如孔雀開屏般求偶

 青鸞為雜食性動物,通常於清晨和黃昏在叢林搜尋漿果、種子、嫩葉,有時也吃小昆蟲或無脊椎動物。由於各種草木生長的緣故,叢林裡的視野相當有限,因此青鸞求偶的方式非常特別。雄鳥會在叢林中清出一塊開闊地作為展示場。當場地完成後,雄鳥會發出求偶叫聲,吸引雌鳥前來。當雌鳥到展示場後,雄鳥會開始跳求偶舞,並像打開扇子一樣,展示雙翼的眼斑給雌鳥看。

 由於在叢林生存並不容易,雄鳥的羽毛完整度越好,羽色越飽滿豔麗,被雌鳥接受的機會也較高。不過,和大家熟悉的孔雀開屏一樣,雄鳥的求偶展示並不是每一次都能獲得雌鳥的芳心。如果配對成功,雌鳥將產下兩顆蛋,約需二十五天孵化,而雛鳥需要約三年的時間才能長為成鳥。

雌性青鸞尾羽比雄性短小許多。

亟待保育刻不容緩

 目前青鸞的保育等級,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易危」。根據二○一六年調查,全世界約有十萬隻青鸞。但由於棲地破壞與人為獵捕,加上青鸞繁殖率不高,成長速度慢,族群危機日增。因此,相關單位對於青鸞的保育需要採取更積極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