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sLet's 目標12 負責任的消費和生產
資源回收的科學原理

為了減少垃圾,政府鼓勵大家響應資源回收。政府曾經推行寶特瓶、鐵、鋁罐回收獎勵。民眾只要收集寶特瓶和鐵、鋁罐,拿到便利商店就可以兌換小額獎勵金,引發全民響應熱潮。
雖然現在已經沒有獎勵了,但普遍民眾已養成資源回收的好習慣。臺灣的資源回收率高達百分之五十五,成為全球垃圾回收率最高的國家之一。那麼回收的垃圾都到哪去了呢?由於回收的垃圾種類繁多,這次以垃圾回收量大的其中三個種類進行介紹,分別是寶特瓶、鋁罐及紙容器。
許多大城市設置許多寶特瓶回收機,鼓勵民眾回收後可兌換購物金。
寶特瓶回收後用途廣
寶特瓶被回收後,會連同瓶蓋透過機器破碎化後變成「瓶片」。透過比重分選,破碎的瓶片在水中會因為兩種材質密度的不同而分開。輕的瓶蓋塑膠浮在水面,重的瓶身塑膠會沉入水中。因此回收寶特瓶時,不需要將瓶蓋與瓶身拆開。
分類好的「瓶片」會再送到「聚酯粒」工廠,從片狀的瓶片變成顆粒狀的聚酯粒,再進行高溫融化製成纖維,透過抽絲、「假撚」(將人造纖維塑造成很像天然纖維的柔軟質感),可做衣服。八萬噸的寶特瓶可以製成一噸的環保紗,而一件衣服大概使用十五支寶特瓶。
寶特瓶的塑膠成分單純,回收價值高,回收的寶特瓶可以製成衣服、球鞋、包包等。因此妥善清理回收,就可以發揮很大的功能!
此外,許多城市也推出寶特瓶智慧自動回收機,只要自行投入寶特瓶,就可以兌換購物金。
鋁罐材質容易壓縮,可藉此辨識與鐵罐的差異。
鋁罐的回收價值極高
鋁材質具有輕、軟、抗酸的特性,被大量使用在飲料罐、鋁箔包上。鋁金屬回收後的材料成本比使用全新的鋁金屬還低,而且回收鋁可以省下許多能源,因此回收的效益很好。鋁罐回收再造的過程會先被集中,並壓縮成磚塊狀,被送到處理廠與其他廢鋁材混合,高溫熔成鋁水,接著再透過鑄模變成鋁塊。
回收的鋁可以百分之百再利用,做為鋁門窗、手機或鋁罐的材料。那麼鐵罐和鋁罐如何區分呢?簡單辨認的方法為:用手捏捏看。只要是可以輕易壓扁的材質,就是鋁罐;鐵罐質地較硬,不容易擠壓。
鋁箔包內有含鋁材質,需透過「鋁塑分選」的步驟將鋁和塑膠分離。
紙容器和紙類並不同
另外,許多人其實不知道:紙類跟廢紙容器的回收是到不同的回收場。紙容器像是牛奶盒、便當盒,這些容器包含了防水塑膠薄膜,並不是單純的紙類,所以需要再做處理來移除塑膠材質。
送到處理廠的廢紙容器會透過散漿機,如同果汁機那樣將紙容器加水打碎,並用強力離心旋轉進行「紙塑分離」將塑膠膜(含其他雜質)和紙漿分開。這時紙漿就能送到造紙廠進行再生紙的製作;而塑膠膜及其他雜質如鋁箔、玻璃、石頭等,再透過「浮力分選」的步驟,經由不同浮力來篩除雜質,留下塑膠與鋁箔。
最後進行「鋁塑分選」,分出鋁箔和塑膠的材質,再分別送到不同廠進行再利用的處理。由於紙容器是複合材質,回收再利用的過程十分繁瑣,因此在回收前務必將紙容器清洗乾淨,讓回收處理廠的人員能更有效率的處理這些廢棄物。
做好正確的垃圾分類
垃圾如果沒有被正確分類,最後進到焚化爐後,會花費更多人力去重新分類。所以在丟垃圾時應落實正確分類,這樣可以幫助後端辛苦的處理人員很大的忙。最好的解決方法是從源頭減量,減少每個人的垃圾量,這樣可以大大改善環境汙染的問題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