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交通行為科學
給行人通行的專用綠燈

文.攝影/鄭羽哲(臺灣大學土木系交通工程組碩士) (2023/5/20)

寬度約三十公尺的行人穿越道。

 路口行人安全近年來被高度重視。但你可曾想過,如果有「行人專用通行」的時間,一定就比較安全嗎?

 在市區行人較多或是學生上下學的通學路口,也開始設計「只給行人通過」的專用綠燈時相。如果每個路口都設置這種行人專用的綠燈時間,會是保護行人安全的萬能解方嗎?

行人穿越道與轉彎車輛互相干擾。

解決行人安全的發想

 站在路口等了一段時間,終於等到行人綠燈,這時左顧右盼,你會發現每個方向的斑馬線都能走,甚至可以從對角線走過路口,這種給行人通行的專用綠燈,我們稱為「行人專用時相」。

 行人專用時相發想於一九四○年代,由美國交通工程師「亨利‧巴恩斯」,因孩子上學途中所遇到的交通問題發想而成。雖然是單純而直接的想法,但導入到市區的過程並不如預期中順利,有報導把行人專用時相稱為「巴恩斯之舞」,代表人們可以安心、愉悅的穿越路口。但當行人專用時相用於汽車蓬勃發展的紐約,卻因車輛紅燈時間太長,反而造成市區交通的堵塞。

 雖然在美國推行不如預期,但許多先進國家陸續發現行人專用時相的優點而開始推行。例如東京都會區新宿、澀谷一帶的斜向行人穿越道,每次可穿越上千名行人,成為日本社會文化的代表象徵。

路口尺寸過寬未必適合設置行人專用時相。

行人專用時相的特性

 很多人會問,那是不是每個路口,都可以設計行人專用時相呢?

 討論行人安全,最重要的課題在於行人是否有「安全且足夠的時間」穿越路口,一般道路每個車道寬度大約是三到四公尺。如果道路有雙向,每一方向兩車道,再搭配路邊的停車格又各一個車道,行人穿越道路的寬度至少就達二十公尺。

 設計行人綠燈的基本原則,是以行人步行,每秒走一公尺的行進速率來設計,須納入行人可能會被轉彎車輛阻礙,或是行人沒辦法在綠燈第一秒就進入行人穿越道等干擾因素,例如前面提到的行人穿越道,就需要至少三十秒的行人綠燈。

 依據數學原理,直角三角形的斜邊一定會大於兩直角邊,路口設置行人穿越道也是相同原理。正常來說,斜邊的長度會比直角邊增加至少百分之四十的長度,雖然不用考慮車輛會干擾行人穿越,但因為步行距離增加,所以綠燈秒數也要跟著延長。

沒有車輛干擾的行人專用時相。

注意與禮讓提升安全

 如果行人專用時相的時間長度不足,會導致行人時相結束時,未必有足夠的緩衝時間讓行人加速離開。當車輛的綠燈開放時,反而讓行人更危險。

 另外,因為是行人專用時相,因此其他路口方向開放車輛綠燈時,原則上行人並不能在車輛通行時進入路口;相較於一般紅綠燈設計,直行綠燈也可以給同樣方向的行人通行,兩者並不相同。有行人專用時相的路口,行人等候通過路口的時間也會比較長。

 因此,如果要兼顧交通順暢,又要確保行人安全,分離車流與人流的「行人專用時相」只能處理行人量比較大的路口。對於多數交叉路口並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因此,行人與車輛駕駛人皆須提高注意力,才是整體提升路口交通安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