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體驗地質趣
土裡土氣 大有學問

文.攝影/王郁軒(臺北市國語實小自然科學教師) (2023/3/13)

岩石受風化作用而裂解成碎屑。

 土壤如果肥沃,植物就長得好。但要使土壤保持「肥」力,不能一味添加化學肥料,這樣會適得其反。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土壤,運用最自然的方法維持土壤「健康」!

岩石裡的鐵質氧化,形成紅褐色的土壤。

岩石風化形成土壤

 土壤的前身是岩石。岩石會因為各種自然作用變脆弱,進而崩解,這就是風化現象。

 風化作用無所不在。高山晝夜溫差大,夜晚溫度若降到攝氏零度以下,岩石縫隙裡的水就會結冰,體積膨脹而擠壓周圍岩石;白天氣溫回升,冰融化了,這股力量就會消失。

 想想看,「撐開、放鬆」的作用反覆持續,岩石的結構當然會被破壞,最終裂成顆粒細小的泥土、粉沙。這種由大變小,逐漸「粉身碎骨」的現象稱為「物理」風化作用。

 此外,風吹日晒雨淋,常促使岩石裡的礦物發生化學變化,像鐵質容易氧化成質地鬆脆、紅褐色的鐵鏽。而長石(一種矽酸鹽礦物)與水反應,也漸漸變成黏土礦物,這種「改頭換面」,本質發生變化的現象稱為「化學」風化作用。

 「物理」和「化學」風化作用會相互影響,當大塊岩石裂解成小顆碎屑,接觸空氣和水的面積增加,更加速礦物質分解。岩石風化後形成的泥土、粉砂等,可能留在原地,也可能被流水搬運到遠方。這些鬆散堆積在地表淺層的細小物質,就是土壤的主體。

愈接近地表,土壤愈細緻,也含有較多有機質。

蓬鬆含養分才健康

 大家是否留意,土壤裡還埋藏了枯枝落葉和動物遺骸、排泄物。這些生物成分經由微生物分解,會逐漸形成深色的有機質。由岩石風化形成的礦物質和生物分解而來的有機質,就是土壤肥沃的關鍵。

 泥土、粉砂和有機質等加在一起,大約只占了一半體積,另外二分之一都是空隙,優點是容易透氣和儲水。水會沿著細小的孔隙滲透和儲存,使土壤裡的黏性物質更容易黏在一起,形成一顆顆團粒。團粒之間的空隙大,讓空氣流通性更好,不僅有利於小動物生存,植物的根也容易生長。

 像這樣富含礦物質、有機質,布滿團粒,蓬鬆堆積的土壤,稱得上是「健康」的沃土。肥沃土壤是培育植物的溫床,植物的根會牢牢抓住土壤,茂密的枝葉也能遮風擋雨,避免表土被沖刷。埋入土裡的枯枝落葉,經過蚯蚓、細菌等的分解,又成為土壤養分,生物與大地之間良性循環,讓看不見的土壤世界生意盎然。

樹根牢牢抓住土壤,避免地層遭沖蝕。

永續利用造福萬物

 可是,在真實環境中,土壤狀況並不這麼理想。如果砍伐樹木移去植被,光禿禿的土地就容易受到雨水沖刷,連同礦物質和有機質都流失。此外,長期開墾田地種植農作物,土壤裡的養分耗盡,構造也變得緊密,缺乏孔隙透水通氣。如果為了補充「肥」力,大量使用化學肥料,反而會讓土壤酸化,更不利農作物生長。

 為了回復土壤的健康,除了要遍植「深根」性的林木,也要讓土地休耕,並以有機肥料取代化學肥料。

 當我們把土壤照顧好了,是不是也有益地球萬物健康了呢?

休耕期間,農民種植油菜為土壤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