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行為科學
身陷擁擠人群中怎麼辦?

臺北捷運站動線設置緩衝區,讓旅客從手扶梯到出站前有足夠空間行走。
大家一定玩過「大風吹」遊戲!大家離開坐椅跑來跑去,只是為了「找位子」。然而,如果一大群人為了找出路亂竄,就很容易釀成災難。交通工程師要怎麼做,才能避免發生這種問題呢?
人潮讓人失去理智
當人群擁擠時,人們感受到四面八方來的推擠壓力,會因求生本能而失去理智,成為盲目的群眾,學者稱這個現象為「人群雪崩」。這種時候很容易產生失控的意外,新聞中的人群推擠事故,就是因為群眾過度擁擠導致的慘劇。
交通工程師在設計人群疏散動線時,必須優先避免讓人群產生「窄化」的思維。防範的方式很簡單,必須提供人群充足的站立或移動空間。
大型晚會散場時,群眾被引導到較遠的捷運站乘車,是以緩衝區來避免人群雪崩的方法。
動線緩衝區防壓迫
試著想像,大家平常在教室裡,自己的坐位加上走道,每個人至少擁有一平方公尺以上的空間。但在擁擠的捷運中,一平方公尺卻要擠入四到五個人。為了避免擁擠感受引起的恐慌,交通規畫時就必須考量「人群緩衝」,也就是在主要動線上設置緩衝空間,讓人們不假思索的朝向比較大的空間移動,且避免移動造成的壓迫感受。
例如在跨年活動散場時,最靠近活動場地的捷運站不開放,民眾必須走到距離遠一點的相鄰捷運站,才能搭乘。這可避免人潮全塞在就近的捷運站門口,就是以緩衝空間紓解人潮壓力的方法。
減少落差避免意外
你可能會想,球遇到下坡時滾得快,如果疏散動線是下坡,人群能不能比較快散去?下坡,可以讓人們走起來比較輕鬆,但也更容易踩空。當人潮擁擠時,下坡易失去重心而跌倒,變成壓倒人群的骨牌;個子較矮小的人就很容易遭受更大的擠壓而發生意外。
如果反過來,動線設計為上坡呢?上坡時,步行速度變慢,人流於是壅塞在上坡前端的位置,也沒辦法將人潮快速疏散。
前面提到的上坡或下坡,除了地形的高低起伏變化,例如上下階梯、電扶梯,或是要踩一階才能上下的公共運輸系統等,這些高度變化都會降低人群疏散的效率。
當感受到推擠壓力時,要冷靜避免失去理智。行走移動時,保留自我保護空間,找機會脫離人潮。
警覺與冷靜能自救
我們常聽長輩叮嚀「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但也許我們抵達的時候人並不多,等到想要離開時,卻發現難以脫困。這時該怎麼做呢?
面對擁擠人群,最重要的是「保持警覺」和「冷靜」。當自己可以移動的空間越來越小,小到人與人會碰在一起時,就要警覺到可能身陷人潮。這時要保持冷靜,觀察人群移動的方向,利用周邊的地形和設備,在被迫前進時儘量往人少的地方走,保留自我保護空間,等待並找尋機會脫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