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AI應用 國研院啟動高效能開發平臺
全中運開幕4/19登場 4/3線上限量索票
第7屆青少年諮詢會 選出14名代表為學生發聲
公費留考簡章 六月下旬公告
北市「鮮奶週報」4/14上路 逾18萬學童受惠
衛福部表揚184名社工 林萬億獲特殊貢獻獎
北市將改善國高中學生置物櫃 預計三年六億經費
竹市托嬰中心照顧不當 勒令停業
隨著時代的進步,教育部於二○二一年推出「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期望讓每個班級都能夠利用網路學習,並喊出「班班有網路,生生有平板」的口號。但與此同時,校園智慧手機浮濫使用的問題卻是越來越難管控,雖然校方與老師都很努力規範,但整天師生鬥法,也真的是夠煩了。說老實話,這些問題的根源,就是學生的父母。先前《親子天下》公布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六成的學生父母給孩子手機的時間比預期還早
日前有網紅被人指控,說他的影片內容剽竊別人的影片,甚至有幾乎原封不動照抄的情況。網紅出面聲明,說他從未宣稱他的影片是原創,不少他的觀眾也表示支持。老實說,這樣的現象讓人有點憂心,但也不得不說,現代人對於知識是什麼,什麼樣的知識是有價值的,觀點和過去已有不同。那對現代人來說,知識的意義何在?其實從人工智慧生成技術問世以來,有個問題一直存在──我們要怎麼看待這些自動生成的內容?如果一個
之前我主持《愛+好醫生》節目,有一次出外景時遇到一個可愛的小男孩,他每次寫數學作業,一定要騎獨輪車在家裡客廳繞來繞去;繞完一圈,才坐在書桌前寫一題數學。他的父母在牆上貼滿「專心」的標語,卻阻止不了小男孩這種行為,他說只是坐在書桌前,他反而無法專心。類似情形也在教室內發生。幾年前,指尖陀螺風行一時,小學教師深感困擾,因為學生不但下課的時候玩,上課聽講的時候也轉陀螺,連寫作業的時候陀螺還是轉個
父母都希望孩子主動求知,而不是被動學習;甚至希望孩子不僅「想知道」,還能「想辦法知道」。「想辦法知道」的途徑很多,比如查閱書籍,或是上網搜尋,但是還有一種「求知」的方式,就是動動嘴問人,也就是「訪談」他人。「訪談」是有目的的,通常不是單一問題,也不是「是非題」,而會根據目的,先擬好循序漸進的問題,藉「一問一答」解惑並獲得更多資訊。爸媽是不是很訝異:「訪談」是孩子做得到的事嗎?要訪談他人,得先有勇氣開口;敢說了以後,還得知道該問些什麼。這不是件容易的事啊!有句話說:「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夢有多遠,腳步就能邁多遠。」給孩子任務,必定能看到他的學習與成長。想訓練訪
人類兩三歲以後,便開始享受戲劇遊戲的樂趣,例如:扮家家酒,模仿飾演各種人物或動物;即使長大了,角色扮演與戲劇活動仍然帶給我們滿足感,甚至培養很多能力。這當中包含自我覺察、創造力、觀察力、規畫力、表達力、自信與毅力等能力的展現。具備難度變成刺激挑戰在科技蓬勃發展的元宇宙時代,孩子不但能參加戲劇的課程或營隊,還可以藉由科技的輔助,發展小小數位戲劇創作,例如:短影音、小遊戲,甚至可以用這
當年好萊塢電影《當幸福來敲門》賺人熱淚,引起廣大觀眾的共鳴,各種書籍、影片和文章,都熱烈討論幸福的定義。隨著社會加速變遷,當人人都有機會用自己的生活經驗,提供他人幸福之鑰時,仍沒有人能預測自己的未來,大家都在生活中投石問路,摸索著前進。當孩子漸漸長大,三明治世代的父母對人生下半場的幸福之路,似乎更徬徨且不確定了。我們想知道什麼能讓我們感到滿足,什麼能給人生帶來真正的快樂,但答案在哪
謝謝讀者的回應!許多讀者看了專欄前兩篇文章〈素材吸引人朗讀成功第一步〉(112年7月8日刊出)與〈事前多練習朗讀大成功〉(112年7月22日刊出),紛紛表示──沒想到《國語日報週刊》這麼吸引人,覺得運用聲音「為彼此朗讀」滿有意思的,學到「動物圖說」的介紹順序……但也有人提出和孩子試行時的困擾與疑惑。為了答謝讀者,這次,我以《國語日報週刊》第四版「新知放大鏡」為例,回應多位讀者共同提到的小疑惑──暑假,透過視訊朗讀給對方聽,但對方手上沒有報紙,也不容易讓對方看到我們手上的報紙,朗讀時一整個自言自語,也不知道對方是不是聽著……很尷尬,怎麼做會更好?這個疑惑很清楚的讓人知道「朗讀情境
暑假,孩子最期待出門旅遊。除了自己駕車,搭乘公車、高鐵、火車、捷運等大眾交通工具,能讓旅遊多樣且有趣;然而,要求孩子在狹小空間裡長時間保持安靜,也最令父母頭痛。運用「便利貼」(又名「N次貼」)不會發出聲音,方便取得,價格便宜,有多種變化等特性,親子搭車時也能度過愉快的時光。‧找找數字在哪裡準備材料:便利貼、剪刀、筆步驟一、出遊前,爸媽可先拿便利貼剪五刀,都不
臺灣交通環境被CNN(有線電視新聞網)封為行人地獄。在過去五年間,全臺十二歲以下兒童交通死傷人數居然高達四萬六千兩百零六人(平均每天有超過二十五個小孩因交通事故受傷),其中一百零一個孩子不幸死亡。為擺脫「行人地獄」惡名,日前立法院三讀通過《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部分條文,提高未停讓行人罰責,車輛距離斑馬線上的行人三公尺以內就須停讓,未依規定汽車直接開罰新臺幣六千元,機車則罰一千兩百元。無獨
在臺灣,學習歷程檔案被大學視為是否接受學生入學申請的重要評分項目。高中生為了積累學習歷程,常使出渾身解數投入於學習成果的產出,也常常會問:「做這個對我的升學有幫助嗎?」「我想申請的校系會看這個嗎?」但是你知道嗎?學習歷程檔案在國外教育界已行之有年,中小學生也會製作學習歷程檔案,而大多數國家並非將它運用於「升學」,而是「學習」。可養成高層次思考能力學習歷程檔案最初是為了讓學習者從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