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AI應用 國研院啟動高效能開發平臺
全中運開幕4/19登場 4/3線上限量索票
第7屆青少年諮詢會 選出14名代表為學生發聲
公費留考簡章 六月下旬公告
北市「鮮奶週報」4/14上路 逾18萬學童受惠
衛福部表揚184名社工 林萬億獲特殊貢獻獎
北市將改善國高中學生置物櫃 預計三年六億經費
竹市托嬰中心照顧不當 勒令停業
人類開始種田以後,慢慢發現:雖然同一塊田地連續種幾年,收穫就一年不如一年,可是如果前一年種的是豆子,不管是綠豆、紅豆還是黃豆,接下來那一年的收穫反而會增加。雖然不知道到底為什麼,但當時的農人記錄下這個現象,並告訴大家,可以一年種豆子,一年種小米或小麥,也就是所謂的「輪作」。是誰發現固氮作用?追溯起來,在中國古書《戰國策》中就提到,六國中的韓國將大豆與冬麥輪作;到了西漢晚年的《氾勝之
十多年來,科學家注意到,無論是野地或動物園的大貓熊,都會莫名受到新鮮馬糞的強烈吸引。牠們不只是單純前來嗅聞,還會一股腦兒把整張臉埋進去,然後躺下,開始在糞堆中來回打滾,最後甚至在全身塗抹上一層咖哩色的馬糞,模樣看起來享受極了。對大貓熊這樣嗅覺優異的哺乳動物來說,會對非天敵的其他動物糞便展現高度興趣,這樣奇特的行為讓生物學家特別著迷。新鮮馬糞 蘊含關鍵化合物研
化石是了解過去生物生活的線索之一,生物死亡以後被泥砂快速掩埋,體內的有機質被分解,並被周圍的礦物質取代,漸漸就會「石化」成有生物外貌的「石頭」,這就是我們熟知的化石。但不只是生物本身可以形成化石,過去生物生活的痕跡,像是恐龍跑步的腳印,或是螞蟻築巢的巢穴,也都可以被化石化,形成「生痕化石」,反映出古生物各式各樣的行為。由於在不同環境中,生物會展現不同的行為,所以藉由研究生痕化石,地
說到古蹟,你會想到什麼呢?有很多傳說故事的房子?年久失修的建築?因為古蹟往往是年代久遠的建築,我們的確可以在裡頭找到許多歷史的蛛絲馬跡。可惜的是,許多古蹟因為沒有維護,珍貴價值就被掩蓋了。但只要好好修復,它也能再現風華,甚至擁有新生命!要修復古蹟,就像醫生看診一樣,必須小心查證,了解「病人」的狀態、找出病源,才能加以治療。這些「醫生」就是建築、歷史、結構、材料科學等領域的專家,以及
臺灣有許多日式拉麵的愛好者,其中「豚骨拉麵」利用豬大骨熬煮出白色的濃厚湯頭,十分受歡迎;臺灣料理也經常使用豬大骨熬湯,與日式湯頭各有各的好滋味。這些骨頭在煮完湯後,到哪裡去了呢?最理所當然的答案就是──成為「廚餘」。不過,最近日本的科學家關根由莉奈博士找到一種方法,能讓這些廢棄的大骨,搖身一變成為清除輻射汙染的除汙劑。清除核汙染材料或貴或低效二○一一年日本遭遇三一一
莫德納跟輝瑞疫苗是屬於mRNA疫苗。面對突變的病毒,mRNA疫苗機動性更強。這是新型疫苗比起傳統疫苗的第二個不同點。這段期間,我們時常在新聞上看到新冠病毒突變的消息,像是英國出現了變種病毒株,而南非則出現另一個變種病毒,然後巴西也有,加州也有,搞得人心惶惶。其實,病毒突變是天經地義的事,只要越來越多人得過新冠病毒,病毒為躲避人體的免疫抗體,必然會改變一些面貌,以免被抗體殺光光!過去這段時間的變種病毒,其實就是在應付人類的免疫攻擊,從過去、現在、未來,都會不斷的產生變種病毒,不需要大驚小怪。但病毒一直改變樣貌,會不會好不容易做出來的疫苗變得無效呢?答案是:有可能!但並不會
全世界已有六十多個國家都在施打新冠疫苗,究竟新冠疫苗和傳統疫苗差在哪?疫苗的效力又如何?本主題分今明兩天刊出。年前突如其來新增的新冠肺炎境內感染案例,讓遠離疫區大半年的臺灣再度繃緊神經,儘管目前疫情趨緩,大家仍引頸期待各種新冠疫苗能根絕這波災難。很多人好奇,為何新的疫苗可以這麼快速研發上市?它和傳統的疫苗差別又在哪裡?在大家普遍接種到疫苗前,先提供大家一點衛教知識。
出門時想同時為手機、筆電充電,又不想帶一堆充電器,透過氮化鎵技術就能辦得到!現代人擁有的3C產品種類繁多,如果你想要一口氣為手機、平板、筆電等電器充電,以前得同時帶好幾個充電器,甚至有可能需要一條延長線,來解決插座不足的問題。但如果使用新穎的「氮化鎵( GaN )技術」,只需要半個巴掌大的充電器就可以一次搞定,不僅充電孔更多,而且還充得更快。為什麼氮化鎵這麼厲害?跟過去的充
距今約二點八億年前的二疊紀淺海,各種帶殼的動物在海中優游;牠們有的大如車輪,有的小如硬幣,殼的形狀也五花八門,有些像是冰淇淋甜筒,另一些則像是綿羊的彎角,更多的則是漩渦狀。牠們是菊石和鸚鵡螺,和章魚、烏賊同樣是頭足類,在古生代到中生代時族群繁盛,大多數卻與恐龍一同滅絕,僅有少數鸚鵡螺存活至今。一條巨大魚影在不遠處虎視眈眈,牠瞄準一個反應遲鈍的目標,倏然游進菊石群中,受驚擾的菊石們紛紛四散逃
太陽這顆離我們最近的恆星旁邊有八大行星圍繞,不知道別的恆星身旁是不是也有行星圍繞?這個問題在以前不容易回答,主要受限於觀測工具不夠靈敏,沒辦法看清楚遙遠恆星旁邊那些不會發光的小天體。然而隨著科技不斷進步,從二十世紀九○年代開始,天文學家首次發現飛馬座51b有行星圍繞後,就不斷有新的發現,至今累積系外行星的數量已達數千顆。恆星閃爍暗示行星存在觀察太陽系外行星的方法,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