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品格、才能出眾的人物故事很有必要,因為故事會影響人格,使孩子言行不知不覺的趨向典範人物,師長引導閱讀時則要建立適切的策略。透過「略讀」,可約略認識許多很棒的人,約略知道這些人的成就,但略讀只能看見那些人物「擁有」的亮麗成果,卻不知道他們是「如何」走過來的。相對略讀的另一種策略是「細讀」。細讀則可深入了解人物成長的時代背景,發現他萌生夢想念頭的契機,看見他如何因別人的幫助而突破困
閱讀擴大視野,教師在教課文〈遠方的來信〉時,讓學生延伸閱讀《親愛的世界,你好嗎?一個五歲小男孩從一枝鉛筆、一張明信片開始的一九三國環球旅行》;從兒童版環球旅行紀實中,得知男孩「寫信給全世界」的計畫。教師受到啟發,也想讓學生為真實存在的讀者寫作,但誰是合適對象?教師天天為學生朗讀《國語日報》兒童版的文章,有了!就讓他們寫明信片給這些作品見報的小作家。魚雁往返 滿心期待教師先教
你可曾注意過,家裡的孩子可以輕聲細語跟芭比娃娃說好久的話,為那不是纖維棉布做成的娃娃認真梳理將近一小時的頭髮,或為絨毛玩偶擺設餐具,為它做滿滿一桌「佳肴」;或者,那難得安靜的兒子,竟花幾乎一整個下午的時間,安安靜靜的蹲在屋子角落,專注看一列螞蟻搬餅乾屑。如果你認為他們的行為實在無聊,舉動超級幼稚,恐怕你的思維與孩子已有不小的差距,貼近不了孩子內心「神祕的水晶球」。在女兒六歲即將上國小的那個
我讀小學時,班上有個很厲害的女同學是「小演說家」。她的眼睛又大又明亮,看起來聰明伶俐,同時她品學兼優,記性非常好,口齒也很清晰。有一次,她代表班上參加演講比賽,獲得了四年級組的第一名。老師非常高興,推荐校長邀請她在朝會上臺,向全校上千名同學示範演講方式。可是很奇怪,第二天校長沒有邀請同學上臺,之後連續兩週也都無消無息。小演說家一開始每晚在家裡反覆練習,日子久了就鬆懈下來。三週後的某
身為國小高年級導師的我,是從學生在班上相互流傳的漫畫中注意到「鬼滅之刃」這部動漫作品的。我好奇詢問他們正在風靡什麼,學生強力推荐了「鬼滅」,使我也開始觀賞這部熱門動畫。即使我平常並不特別愛看動畫,竟也忍不住一集接一集的觀賞下去,因此對《鬼滅之刃》產生某種程度探索的好奇心。年少讀者瘋鬼滅電影締造票房紀錄原以為《鬼滅之刃》只是一時流行,雖然動畫因疫情暫時沒有繼續更新,學生依舊瘋
在我主持的《愛+好醫生》節目錄製前,來賓們正在針對個案,討論運動傷害當下該做什麼樣的處理。我傻傻的問:「不就是四個字母RICE口訣嗎?學生時期都這樣教的。」這四個字母分別代表休息(rest)、冰敷(ice)、加壓(compression)和抬高姿勢(elevation)。沒想到這句話竟引起兩位專家的訕笑。「黃醫師,那口訣早就落伍啦,而且冰敷是錯的呵!」我的兩頰熱熱的,覺得自己彷彿是從民國初年穿越來的人,於是趕緊請教專家,當孩子扭傷時,最新的處理方式是什麼呢?他們異口同聲的回答:「Peace & Love!」和平度過急性期新口訣「和平與愛」的字母數變多,其
最近回過去服務的新竹市東門國小,參與十二年國教課綱對家長的宣導會。會後有位熟識的家長上前問候,接著愁容滿面的請教我,她家讀國小四年級的寶貝,寫九十五個語文生字要花六十分鐘,且做任何事都要爸媽費心操刀……她越描述情緒越激動!現代社會生活中,很多孩子都被父母萬般寵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孩子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成長,漸漸就養成了以「我」為中心,凡事責任都推給父母,變得沒有獨立自主的能力。
情緒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心情的愉悅或陰霾。情緒(Emotion)一字源自於拉丁文動詞,行動motere加上字首的E,代表遠離,也就是採取趨吉避凶的行動。情緒的高昂或低落,絕對會對人形成某種壓力;壓力的良窳,也絕對影響情緒的正負能量,壓力與情緒是互相共生並存。必要的哭泣有益身心英國的當代文學家何瑞斯‧沃波爾(Horace Walpole)說:「對偏好思索而言,生命往往是一場喜劇;對只愛憑感覺行事的人而言,生命常常製造悲劇。」這也就是說,凡事懂得思考,能夠掌握情緒的人,總是喜悅的奔向「人生勝利組」;一切只憑感官任性而為的人,則常為自己製造了一場又一場的失敗悲劇,掉入「人生魯蛇
相信大多數人都看過卡通《哆啦A夢》,裡面常出現的橋段,是老師在班上發考卷時,報讀每個學生的分數。在我求學的記憶中,老師確實會這樣做,甚至公開懲罰成績不好的學生。這種公開懲罰或羞辱的做法有幾個目的,除了殺雞儆猴外,也希望利用同儕的壓力促使學生努力學習。 時代變了,現在很少有老師會這樣做,頂多是讓爸媽看到全班的成績分布,例如一百分的有幾名,九十分的有幾名等。對成績好的學生來說,不管是傳統方式或
學校操場是重要的教育場所,攸關學生身心健康。教育部體育署日前宣布,預計向行政院爭取高達五十億元經費,專案補助全國中小學修繕危險操場;數名立委則以「許孩子一個奧運田徑金牌夢」為訴求,呼籲行政院通過該項經費。然而政府歷年經費核撥評比不透明,公平性的爭議從未攤在陽光下檢視,經費流向欠缺輿論把關;逾三分之一學校操場安全堪慮,更顯示操場政策問題多。本專題從長年等待操場修繕經費的幾所學校切入,探討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