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美是人的天性。據行政院二○一六年「高齡者消費意識、行為及需求調查」,五十五歲以上國人最常購買的商品或服務,「服飾」排在「食品」和「家用用品」後,位列第三,可見服裝是年長者重視的日常生活事項。研究也顯示,中高齡女性多希望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不愛老氣穿著;心理上,年長者會講究美觀,以滿足內在需求。然而,除了穿得美麗得體以外,長者生理狀態和年輕人不同,譬如:身體較僵硬,柔軟度較低,新陳代謝速
我在書報、網路和各種新媒體上,屢屢談到打破「零食文化」的重要,期許大人不要用垃圾食物來獎勵或打發孩子,下一代才能有更健康的身體與心靈。零食成分中,讓我擔心的不只是精製糖,更是那些化學添加物,包括色素、香精、不好的油脂,皆可能造成更多過敏兒,也讓孩子出現情緒問題。其實,不僅兒童遭這些化學物質危害。過去三十年來,各項研究也證實成年人吃加工食品,包括各種糖果、加工麵包、糕點餅乾等,不但造成肥胖問
冠勛這幾天常垂頭喪氣,因為剛考完國中第一次期中考,他害怕考試成績慘不忍睹。記得參加新生入學訓練時,同學看起來都好厲害,讓冠勛暗自驚訝。冠勛的爸媽為了讓冠勛成為「有用的人」,安排他念升學率很高的明星中學。學校標榜重視學生的國際競爭力和品格教育,每天的教學都很有紀律,冠勛的時間幾乎被課業和考試填得滿滿的。冠勛不但每天按照學校規畫的作息表上課放學,假日還要聽從爸媽的安排上作文、英文、小提琴課,這些行程從冠勛小學中年級起,就已經是他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升上國中一年級以來,不斷增加的課業讓冠勛一直擔心自己會應付不來,卻不敢告訴爸媽,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只能每天硬著頭皮上學。期中考結
「停課不停學」期間,促成線上的「教」與「學」,讓在後疫情時代回到校園的師生,互動模式變得更多元。遊戲複習充滿挑戰樂趣「Blooket」是透過英語遊戲激發學習動機、提供自主練習的教育平臺。教師在平臺上編輯學習內容,再為學生介紹遊戲及規則。完成不同遊戲,就可獲得「金幣」,到「市集」(Market)抽取角色;而收集角色則帶來集點樂趣。為了獲得金幣,學生認真複習英語,甚至要求教師指派在家練
就我的經驗,如果想鼓勵父母和「十歲到十四歲」孩子一起讀報的話,《國語日報》第十二版家庭版絕對是首選。雖然這個版面設定的主要讀者是「父母」,但是刊登出來的文章也很適合給「十歲到十四歲」這年齡層的孩子閱讀。家庭版文章真的適合給十歲到十四歲的小孩閱讀嗎?就算真的適合,但是……小孩會想讀嗎?小孩又是因為什麼理由,對這些文章感興趣呢?為了回應大人的好奇,我做了一次不嚴謹的問卷調查──邀請推動
在傳統醫學領域中,四季都有相對應的元素。「金、木、水、火、土」這五行,秋天主管金──秋天時,落葉紛紛,萬物收藏,古人認為其中有肅殺的意味,就如同金屬兵器被用於戰爭的感覺似的。而秋天還主管乾燥類型的疾病,例如氣管不舒服、乾咳等病徵。臺灣是海島型氣候,沒有明顯的乾季,但是在中醫發祥地中原,一到秋天,就可能有從大漠飄來的乾燥氣團,夾帶許多沙塵,引起呼吸道不適,可能也因此產生這樣的關聯。說
我的母親今年七十六歲。幾年前,母親走路時總覺得腳後跟疼痛,去醫院檢查,發現是腳底長骨刺造成的。曾經動念請醫師開刀處理腳後跟骨刺,但母親其實不想開刀,只想藉止痛藥減輕與骨刺共存的痛苦,她漸漸不喜歡出門,即使陪她出遊,也無法走太遠。於是我思考如何藉外部輔助,減輕母親的不適。針對腳底骨刺,醫師的建議是穿材質較軟,鞋底稍厚的鞋子,以降低走路時鞋底對骨刺產生的反向壓迫力量,舒緩腳底的壓力。我因此展開
新冠肺炎疫情一波波來襲,打亂了孩子的學校生活。雖然政府逐步放寬防疫措施,但每天仍有高達三四萬的確診病例,學子仍須適應遠距課程和實體課程隨時可能切換的現況,不斷彈性調整,以跟上快速的變化。在這段防疫時間,我們越來越清楚:遠距有遠距的好處,實體有實體的好處,但也或許正是在這段期間,我們才發現教育其實不限於課室內或線上課程,孩子可以有很多不一樣的學習方式,父母也看到平時無從親見的孩子學習狀態與學
新竹市頂埔國小幸運申請到荒野協會開設的「生態城市樹木調查」課程,由專業講師帶領學生探究校園樹木,讓他們更認識陪伴學習的「樹朋友」,也增進情感連結。種樹減碳原來如此樹是動物的家,有各種生物棲息,也能調節氣候,更是人類心靈的寄託。學生對於樹木行光合作用耳熟能詳,卻不曾聽聞過樹有「固碳力」。陽光照射下,樹木行光合作用,製造氧氣,同時轉化二氧化碳的碳元素,貯存為木材組織。當樹木體積
新學年,靖萱升上國小五年級,走進新教室,發現經過重新分班,班上有好多新同學。靖萱很想多認識新同學,找到下課可以一起玩的同伴,但有些顧忌幾個低中年級就同班的同學,因為怕他們把她低年級時被老師和同學說「動不動就哭」的事說出來,也怕中年級常一起玩,後來卻欺負她的同學在班上說她的壞話,給新同學壞印象。開學好幾週了,班上已經有幾個「下課會一起玩」的小圈圈。靖萱很想加入,卻害怕自己搞砸。像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