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極端氣候現象頻傳,近年幾個重大颱風如莫拉克、賀柏、納莉等,為臺灣帶來嚴重的災害,不但造成住宅、農田損失,交通受阻,民眾生活不便,甚至影響國家重要基礎建設與人民的生命安全。在天然災害後,受災者的心理和生活都會受到影響,尤其是身心尚未完全發展成熟的兒少,更容易產生焦慮、憂鬱等負面情緒,也容易失去自尊、信念。事實上,平復心理的傷痛比想像中更困難,因此,協助受災兒少從心理創傷中恢復
近來有關國中小體育班存廢問題,引發各界討論,體改盟等民團呼籲廢除國中小體育班;教育部則主張維持,兩邊正反意見對立,僵持不下。我認為,體育班應等高中再設立,至於國中小的體育班,則應以分散式為宜。首先,國中小應五育均衡發展,不宜偏廢或偏重,特別是太早過度訓練,容易出現揠苗助長現象,反而不利體育資質優異的學生。其次,國中小雖不設集中式體育班,但仍有體育課、體育類社團和校隊,具有體育天賦的學生,依然不會被埋沒。教育部盼及早發掘學生運動專長的理想,即使不設體育專班,一樣可以順利達成。最後,延後分流是世界趨勢與潮流,從小學就進入體育班,不見得是一件好事,特別是當國內對於體育班的規畫
學校之所以成立「體育班」,無非希望透過集中管理,增加團隊數量與練習時間,方有可能在比賽中脫穎而出。再者,體育競賽賽程動輒三五天,如果學校並未設置體育班,影響的就是多個班級的課程進度。體育班的存在有其必要性,但國中小體育班確實應要求學生的基本學科能力,畢竟,最終能在體壇發光發熱的仍是少數,如過早偏廢學業,日後要想銜接回學科學習,就會異常艱辛。再者,對於無法繼續升上高中體育班的學生,相關教育單位也應該比照特教生的升學,為這些學生量身訂做「轉銜」的辦法,使這些曾在運動場上努力過的學生有「路」走。總而言之,因為升學不易就廢除體育班,是因噎廢食的作法,唯有「做好學科能力的監測」,
「哎喲,真不曉得講多少次了,叫他吃飯時不可以把筷子含在嘴裡,他卻老是不聽話,萬一不小心插進喉嚨多危險哪!屢勸不聽,最後只好用打的,這方法最有效。」在一場親子教育演講會後,上前告狀的是一個家有五歲活潑男孩的媽媽。「是呀,我兒子皮得要命,最愛玩電線插座,跟他說不要碰,他照樣喜歡抓住各種電器的電線拔插頭。有一天我生氣了,故意戴起塑膠手套,抓住他的手輕碰一下電源插座,一下子把他嚇得哇哇大叫,從此就不敢了!」另一位看來三十歲不到,打扮時尚的媽媽訴說對孩子的處罰方式。年輕媽媽自認為成功的「機會教育」,我聽得卻是心驚膽戰。「老師啊,其實我們打他或罵他也是不得已的。像我念小學三年級的女兒,每次
最近讀小學五年級的老大開始學複雜的四則運算,有一次需要計算兩百九十九乘上五十,他傻呼呼的就直接乘,結果因為進位錯誤而算錯了。我馬上跟他說:「你怎麼不想想看,兩百九十九就是三百減去一,那如果用三百乘上五十再減去五十,不是很方便嗎?」他突然頓悟,覺得這個方法真不錯。隔天,數學作業中有很多題目,都是引導孩子用類似的做法,先把要計算的項目做一些調整,然後進行四則運算。因為有了先前的經驗,他馬上就知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每年約有三千名十五歲到十九歲懷孕少女選擇生下孩子,約為千分之四,也就是每一千名未成年少女,有四人會生下新生兒,成為小媽媽;至於選擇人工流產的少女,則是無法統計的黑數。近年少女懷孕年齡有逐漸降低的現象,然而年輕小爸爸、小媽媽身心發展尚未成熟,往往面臨許多困境,需要更多關懷和協助。本專題將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人際關係及經濟問題等層面進行探討,希望協助小爸媽度過人生難關。
筆者承辦臺北市教育局連續十年主辦的「我是小主播」比賽,其中二○一八年的主題為「小公民力量大」,吸引多校報導校園的公民行動。本篇及下篇將以該年度十九件得獎作品為主,分析校園推動公民行動教育的情況,並提出建議。題材以環保為最大宗題材最多的是「環境保護」類,減塑和海洋垃圾汙染最受關注;生態保育也不少,像是鳥類、海龜的生存環境問題;也有學生以PM2.5的危害、水資源不足等為題。環保類題材比
阿行今年剛滿三十,準備和老婆迎接第一個小生命。他們倆從年少就離鄉背井,來到大城市打拚。婚後住在市區小套房,每天朝九晚九的上班。下班後累癱在床上各自滑手機,看著被大數據運算出來的嬰兒用品廣告占滿臉書頁面;和家鄉老朋友的聊天紀錄,早被海浪般的行銷訊息給淹沒,時間定格在結婚那天的祝福。兩個人唯一心照不宣的想法,大概只剩對未來負擔的茫然。孩子出生那天,阿行在候產室門外等了好久好久,醫生面色凝重的告知,因為胎位不正,產程拖太長,需要轉成剖腹生產。之後又過了一個晚上,幸好母子均安,阿行便急忙趕回上班崗位。他變得更加努力工作,以負擔老婆育嬰假期間的經濟壓力。然而最近他卻發現,回家時小寶寶常常
「醫師,你知道我為何選擇當捕手嗎?」來看診的病患小哲問我。望著膚色黝黑的他,我並不知道他在球隊擔任的角色。小哲眼中閃爍著光芒說:「當然是因為捕手可以調度哇!我是球場上的小教練呵,每次守備時,教練的暗號都是先打給我,然後我再傳給大家。球場上只有我是面對所有隊友的!」熱愛棒球的小哲現在四年級,學校的棒球隊是傳統的少棒勁旅,在新北市頗負盛名。印象中,學校曾代表國家出去比賽,所以歷任教練都
「自學」是師長希望培養孩子具備的能力;讓思考變成習慣、因興趣產生學習動力,是教學現場向來渴望達成的目標。桃園市雙龍國小的小朋友,在校園裡實現了「乘學習力起飛」的美好。好奇+聯想 學習有趣自然課上到「空氣」單元,師生討論哪些玩具運用到空氣。一個學生分享:「在《國語日報》讀過,發明電話的貝爾曾做不一樣的立體風箏。」引發同儕的好奇,數學課正巧學到「認識多邊形」,學生你一言我一語,決定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