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次講座,我總先以一則新聞開場,大概內容是一名年輕女性失去了親如家人般的愛犬,悲痛萬分的她始終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多年後,終於等到科技協助,讓她如願以償的「複製」出一模一樣的愛犬。當她看見愛犬又活蹦亂跳的出現在眼前,多年的思念之情獲得紓解,非常歡喜。然後,我請參加講座的成員發表對這則新聞的感受。成員多半贊同冰冷的科技也可以帶來溫馨,神奇的力量用對地方,一樣滿足人心;也有人失去過寵
學校明天舉辦校外教學活動。可以和同學到兒童樂園玩,佳璇很興奮,央求媽媽多給些零用錢,但她一開口就要一千元。媽媽告訴她,老師發通知,說參加活動的學生不要帶超過五百元。佳璇得到出乎意料的答案,很生氣的回嘴:「老師才沒有講不能帶超過五百元,同學很多人說要帶一千元。你昨天答應我了,怎麼騙我?」媽媽也很生氣的說:「這是老師的規定,你生什麼氣?再吵,明天就不要去。」佳璇和媽媽越說越激動
最近看到美國哲學教授雷諾(Ulrich L. Lehner)的文章,提到「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是父母希望孩子擁有,卻不知道怎麼讓孩子學習的能力。這位學者認為,其實是大家把它想得太難了。制定準則訓練批判思考雷諾教授解釋,批判性思考不需要嚴謹的步驟,隨時可以學,而非只在課本裡才學得到。說穿了,它只不過是有一套合理且科學化的「準則」可遵循,並將這樣的
如同版名,《國語日報》第四版生活刊登的文章都很「生活」。只是……那些文章真的和我們小孩的生活有關嗎?請帶著這個疑問瀏覽該版面七天的專欄名稱及文章標題,能瀏覽內文更好。相信你瀏覽以後,一定會對「生活」更有感覺,也會對「我們」有新的看法。‧111年11月20日(日)「深度遊臺灣小文青來解詩」〈白頭祝壽鳥古人喜愛的吉祥物〉‧111年11月21日(一)「學法律保護自己」〈張貼廣告傳
師長們都知道「情感教育不能等,性平觀念要落實」,也了解性平教育不是某科教師的責任,但如何將這個議題融入校園生活,卻是大考驗。新北市八里國中藉由闖關方式,協助新生探討性平意涵、轉大人。探討性平營造友善環境學校要辦理大型性平活動,如何能讓學生在放鬆狀態下吸收並建構性平知識?在第一次段考後,輔導教師先進行暖身課程,營造可以安心談論性議題的友善環境。另外,邀請八里區國小的專
過度換氣症候群是易焦慮青少年與成人的困擾。媒體上,醫生舉的例子常是兩人吵架,情緒激動,一人呼吸速度太快,全身肌肉緊繃,導致血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越來越低,發生呼吸困難、手腳發麻、肌肉抽筋、頭痛、頭昏、無力等症狀,被送急診治療云云。其實很多過度換氣症候群不如上述戲劇化,發作時似乎也沒發生什麼大不了的事。病人可能只是睡眠不足,當天比較疲憊,生活步調緊湊,呼吸速度不自覺的變快,突然必須大口吸氣,並引
前幾天,一個朋友說她的小孩最近問她:如果好好念書,最終還是不能快樂過生活,那為什麼還要好好念書?她的孩子之所以這樣問,是因為在一項訪問作業中,她的孩子訪問了兩名學校老師,結果老師對生活都不很滿意,不覺得自己快樂。我朋友當時愣住了,不知道該怎麼回應孩子這樣的提問。我還在求學的那個年代,甚至更久遠,世人普遍相信學習是找到「好」工作的途徑,讓人理論上可以過好日子。但是,這樣的邏輯
最近,新上任的英國印裔首相蘇納克與印度總理莫迪,在G20國際會議上握手一分鐘,兩個印度人惺惺相惜的畫面令人印象深刻。麻省理工學院學者陸冠南(Jackson Lu)曾有一篇有趣的研究,他發現,在美國知名大企業中,父母來自東亞地區(包括臺灣)的員工明顯比南亞地區(包括印度)還不容易升為高階主管,更別說是別的國家(如英國)的最高領導人了。為什麼?父母來自東亞的後裔,明明已證明比其他族裔有
專欄前兩篇文章:〈國際版特色多 親子玩出閱讀趣〉和〈國際版+ 地圖 親子漫遊世界〉,介紹「體驗閱讀國際版的樂趣」和「以生動比喻認識許多國家」,相信大家一定愛上《國語日報》國際版了吧!怎麼說?因為有多個爸媽分別私訊我:如果想帶領小孩深度閱讀國際版,要怎麼做?我的答案是:以週一至週六的國際版練習「理關聯」。「理關聯」是什麼?理關聯的「關聯」一詞表示「至少有兩個○○」(在這裡,○○指的是國際版的報導;《國語日報》國際版的特點即是一個版面常有兩則以上的報導),而且「○○間存有某種關聯」,例如:兩則報導可能有「共通點」,也可能是「對比」,甚至可能說明了「因果關係」……至於理關聯的「理」,
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臺公布「僅老年人口居住宅數」資料,去年第二季全戶皆為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的高齡住宅數,達六十二萬七千戶,相較於十年前的三十三萬戶,將近倍數成長。十年前,僅一名長輩獨居是二十二萬六千戶,而今高達四十七萬七千戶,成長超過一倍。臺灣社會少子化,長者缺乏貼身照顧的家人;如何運用蓬勃發展的醫療照護能力,以及資通訊技術、5G布建高覆蓋率等科技優勢,補充家庭照顧量能的不足,讓晚輩放心打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