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爸爸媽媽說起子女的近況。「我兒子功課一寫完,就馬上拿起他的手機和同學聊天。」「那算不錯了!我女兒是邊寫功課邊盯著手機,比她做業務的爸爸看得還勤。」「總比我家那兩個好,他們是忙著和同學聊天,功課根本沒寫。說也說不聽,還辯解是在請教同學功課。」聽他們「一山還比一山高」的憂慮,一個坐在角落的女生開口了,雖不是安慰大家,但她的話確實立即吸引我們的注意力。「老師,
「一名沒有人陪伴的十一歲烏克蘭男孩,邊哭邊走的往波蘭前進。大批烏克蘭難民湧向鄰國,他們多數是婦女和孩童,被迫與父親或兒子分離……」電視新聞主播正報導俄烏戰爭的最新進展。宇翔看著新聞畫面,問媽媽:「那個男孩為什麼一個人逃難,他的家人呢?」媽媽回答:「新聞沒有講,我也不知道。」宇翔接著問:「他們逃到別的國家,有地方住嗎?為什麼美國英國這些強國不幫忙?烏克蘭一直被攻擊,好可憐。臺灣也會有戰爭嗎?」爸爸說:「自己的家園要自己守護,不能只想靠別人;而且,我們和烏克蘭的情況不同,你別想太多。」了解感知機會教育俄國攻打烏克蘭以來,新聞大篇幅報導兩國的軍事行動、
美國休士頓大學的心理學家凱文.浩夫(Kevin Hoff)去年發表一篇論文,內容是針對全美三千三百六十七名青少年,問他們未來想從事什麼職業,結果發現,大約半數青少年選的工作,既養不活自己,也很可能失業,而且有高達百分之八十四的人遲早必須放棄夢想,改換其他行業的工作。好巧不巧,這星期我剛好帶我的一雙兒女到加拿大的中學報到。在加拿大,學校會先安排學生與職涯教師(Counsellor)見面,職涯
實施語文教學,如何同時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教師結合〈擅長推理的人〉課文設計活動,實施了三屆,學生都大呼有趣,期盼能參與更多類似活動。於是教師察覺到,只要學生想學,從「如何學」的角度設計活動,教學將更有成效。角色登場專注觀察第一節課,教師引導學生熟悉文本裡的邏輯推理句型結構,再講解推理活動進行方式。隨後,以一身賞鳥人裝扮站上桌椅堆出的伸展臺,背高倍望遠鏡、腋下夾素描簿,攝影袋裡還
「什麼是『就醬』?」大女兒看到我和朋友在臉書上的對話,一臉茫然:「是要買醬油嗎?」我三個在美國出生長大的孩子,中文聽說讀寫都沒問題,這本來是好事,卻有「副作用」:我與朋友間的簡訊,以及我的社群網站內容,完全被他們掌握,一點祕密也沒有。但是,自以為中文很厲害的他們,看到「就醬」、「520」、「3Q」這類網路用語就不行了,還出現「買醬油」這樣的誤解。語言容易起變化如有生
我小時候認識的「家」有三種,分別是由爸爸媽媽和他們的兒女組成的「小家庭」、三代同堂,即小家庭再加阿公阿媽的「折衷家庭」,以及有叔叔、阿姨、舅舅等更多親戚同住的「大家庭」。隨著社會變遷,四十年後的今天,家的形式越來越多元,甚至「沒有血緣關係或婚姻關係的人」也能組成一個家。「家」究竟有多少種樣子?我們不妨帶孩子看看繪本裡各式各樣的家,找找自己的家比較像哪一種,並試著理解別人的家(不再覺得別人的
生活課本裡出現了一位荷蘭畫家的作品,畫面以大方格、黑框及鮮豔的紅黃藍構成,讓小朋友不禁好奇的問老師:「這幅畫只有正方形和長方形?」「感覺顏色像在跳舞。」好奇是最好的導師,既然孩子感興趣,就帶他們認識「新造形風格」畫家蒙德里安。了解畫家認識背景點選維基百科的介紹,可以看到蒙德里安眼神深邃、蓄短鬍的照片。佑丞認為他很嚴肅,姮予也說:「不笑的樣子有點可怕。」不過,晏晴卻對畫家嘴邊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心理學家蘿伊布( Emily Loeb)今年對一百八十四名成年人做一項調查,發現有些人長大後比較無法自立,竟然是因為他們的父母「太嚴厲」。嚴格規範消磨動力當父母指示孩子書要怎麼讀,飯要怎麼吃,家事該怎麼幫忙……希望孩子每件事都在他們的掌控下,不讓孩子思考,孩子長大後,往往做什麼事都缺乏「動力」,什麼也不想計畫,什麼也不想提升。這個調查結論和大眾的認知恰恰相反
寒假結束前,小兒子突然說他要「自學」,原來他聽哥哥說班上的自學生沒有寒假作業,大概因為不想寫功課,所以想自學。為了不讓小兒子對自學有錯誤的期待,我馬上告訴他,自學生要自己規畫學習,或許沒有老師規定的寒假作業,但仍有學習進度必須完成。比起我小時候,現在孩子的寒假作業其實有趣多了,不大要求複習學過的內容,較著重在生活中學習、健康習慣養成等。這樣有彈性的學習很好,但在享受彈性學習的過程,我們也付
「家」,常讓人聯想到「房屋」,還有居住在裡面的「人」(寵物也算在內)。如果暫時不考量「連寵物也沒有的獨居者」,在同一個屋簷下生活的人,多多少少會有互動,有互動就有故事。讓我們與小孩共讀,看看別人家的故事,也說說自己家的故事!我喜歡幽默。自從接觸長谷川義史的作品,就找許多他的書來看,即使是我看不懂的日文版……於是,我發現這位作家以圖文創作了許多「家」的故事,例如:《山田家的氣象報告》、《迴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