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學生音樂賽 新北新莊國中抱回六特優
國中會考准考證寄發 五月十七日、十八日考試
新生兒篩檢非健檢 國健署籲保險員勿誤導
響應四二三世界閱讀日 宜縣表揚閱讀推手、達人
每十五人有一人遭偷拍 婦團籲民眾正視
黃麗音北美館個展 組裝現成物呈現日常消費
新北四校勇闖FRC機器人世界大賽 市長加碼補助
監院調查臺灣AI發展 指政府資料治理有違失
「我該怎麼叫孩子放下手機?提醒他遊戲結束時間到了,也不理我!」越來越多學生手機不離手,這讓父母很焦慮。專家指出,這源自不同的世代本質:在「電子時代」成長的父母,電視節目播完(通常不超過一小時)可以關掉電視機,等下一次節目播映時間到了再打開電視收看,但生於「數位時代」的孩子習慣盯著螢幕,電玩也很難說停就停,因此沒有「停止」的概念,也無法等待,失去「靜下來」的能力。國語日報社日前邀請數
幾個月前,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在非洲國家剛果,研究四十隻黑猩猩,藉黑猩猩證實了一件不易從人類身上實驗證實的事。這項實驗結果近期發布於《實驗心理學期刊》。學者供應兩種食物給這四十隻黑猩猩,一種是不怎麼好吃但尚可接受的花生餐,一種是神祕大餐;如果選擇神祕餐,出現在餐盤上的可能是美味的香蕉,也可能是難吃的小黃瓜,機率各半。學者發現,青少年黑猩猩儘管知道可能倒楣的拿到小黃瓜,仍會一直打開神祕餐
許多父母擔心自家已是小學高年級學生(甚至是國中生)的孩子,對閱讀仍興趣缺缺,閱讀能力也有待成長(常不知如何回應老師指派的學習任務,也常讀不懂長長的考試題目),加上繁重課業、沒有時間……該如何是好?我的答案是──「能力」與「興趣」是相輔相成的,有時是先對某件事感興趣,持續做著做著就提升了能力;有時是學到方法提升了能力後,才對那件事感興趣。閱讀能力與閱讀興趣也是如此,兩者相輔相成。如何讓忙碌的小學高年級孩子在有限時間裡對閱讀感興趣呢?答案是──讓他覺得:有人需要我!是的,賦予孩子與閱讀有關的小任務,那種不用花多少時間,但有成就感的小任務,好讓他感受到被需要,又讓他發
今年我有一個新的講題「3C教養新思維」,我總是用一句話來開場,而這句話來自這些年的觀察──親職座談會學員發言時沒說出口的「潛臺詞」。「我們的焦慮多半來自陌生。想要減輕焦慮,就要先降低陌生感,靠的是了解與學習。」學員認同我這句話以後,我開始說明我觀察的數位時代現狀,提醒風險與建議因應之道。因為我懂的有限,所以省去許多「大道理」和數據,而是在這個道理的架構下,說幾個我在各處聆聽
「今天的作文題目是『給吸菸者的一封信』,對象可能是家人、陌生人……」這是懷生國小服務隊的課程,來自師生對「拯救被菸蒂淹沒的地球」的共識。回溯去年底,一如往常,服務隊在校園周邊撿拾垃圾。有人問:「菸蒂要撿嗎?」這讓師生意識到,大量菸蒂垃圾隨處可見,使人忽略。於是,師生以「終結『菸地』,還地球乾淨容貌」為目標,展開一場寧靜革命。從教室到街頭勇敢行動帶來改變抽菸損害人體健康,更會
臺灣是近視王國。因此,建議為人父母者從孩子四歲開始,就要主動定期帶他到眼科診所檢查視力。一旦發現孩子近視了,眼科醫師通常第一個建議就是「點散瞳劑」。點散瞳劑是一場耐力賽,開始治療後,就每天點眼藥水,好幾年都停不下來,彷彿永無止境。時間一久,父母心中難免懷疑:散瞳劑這樣點,到底有沒有效?是在點「心酸」的嗎?都沒有副作用嗎?有效安全無副作用請大家放心,過去已經有非常多的研究證實
最近社會上討論起是否實施週休三日,因為有些證據顯示週休三日對企業和員工的好處比壞處多。有大學校長順勢說,只要教育部允許,他們學校也可以週休三日。我問了我的兩個小孩,他們聽到可以週休三日,第一時間的反應都是舉雙手歡迎。學得久不一定學得好有些人擔心為實施週休三日,可能必須減少學習時數,而這會對學習成效造成不好的影響。但實際上,一些研究數據顯示,學習時間的長短和學習成效沒有顯著的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一名學者去年發布一篇研究:他的研究團隊發現青少年對手機上癮的「結果」,不似大人想像中嚴重。根據他們的調查,高達百分之九十五的青少年有自己的智慧型手機,百分之八十八的青少年有自己的電腦,但有三分之二的青少年不會被手機擾亂生活,學業成績表現很不錯,也和家人維持健康互動,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出現我們常聽見的憂鬱躁鬱、過胖過瘦、情緒失控、誤交損友……確保親子間溝通順暢
打開社群平臺頁面,赫然看見幾個朋友的帳號中都出現好幾張「外星人」照片,我原以為他們的帳號被盜了,但仔細瞧瞧後,發現外星人中有不少熟悉的面孔:有的拿著光劍,有的裝酷比畫著,有的……原來友人和一群跨年齡的同好參加知名電影《星際大戰》的角色扮演(Cosplay)聚會,享受重溫童年時光的樂趣。說這聚會「跨年齡」,一點也不誇張──從二十歲出頭到六十餘歲,只要是「星戰迷」,都歡迎加入。友人當然是拉高年
AI繪圖軟體入門簡易,給指令就能生成圖畫,就像念完咒語就出現魔力。搭著AI風潮,教師在美術課程賞析東西方藝術家的人物速寫作品後,讓學生手繪人像,學習給AI指令製圖,再探討藝術創作的價值。欣賞手繪藝品教師說畫家李梅樹的故事,並讓學生欣賞他的速寫作品。不論是備考、探望病危好友、參加藝術家黃土水葬禮,李梅樹都不忘速寫現場景象,讓學生覺得驚奇。力允說:「如果他活在現代,一定很喜歡發IG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