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數位時代家人新關係
開啟共享共學模式 迎接數位時代

文/劉容襄(臺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博士、兼任助理教授)圖/達志影像 (2023/6/22)

 今年我有一個新的講題「3C教養新思維」,我總是用一句話來開場,而這句話來自這些年的觀察──親職座談會學員發言時沒說出口的「潛臺詞」。

 「我們的焦慮多半來自陌生。想要減輕焦慮,就要先降低陌生感,靠的是了解與學習。」

 學員認同我這句話以後,我開始說明我觀察的數位時代現狀,提醒風險與建議因應之道。

 因為我懂的有限,所以省去許多「大道理」和數據,而是在這個道理的架構下,說幾個我在各處聆聽與蒐集到的真實故事。

 我也常灌輸給學員這樣的觀念:「一定要記得,沒有一位專家或學者比你更了解你家裡的需要。所以,不要將自己的家人關係『拱手』交給他人,甚至想複製他們的成功經驗。那些經驗是『他們家的故事』,不見得適用你家的情況……我們要做的是經由學習,自己決定我們的家該嘗試往何處走。」

與家人共同學習

 不過,數位時代的環境對父母的挑戰真的不小,要學習的面向有時寬廣到無邊無際,但是既然無邊無際,不如就從身邊學起,而「身邊」指的正是較擅長科技的另一半與孩子啦!

 這時候,學員可能開始碎碎念:「他們就是讓我焦慮的源頭哇!」

 因此,我不但提醒或示範父母可以如何面對問題或調適心情,更常建議一件事,就是在數位時代裡彼此有計畫的「共享」與「共學」非常重要。

 簡單的說,「共享」泛指在可信任的團體裡,成員都發表他面對數位與教養時遇到一切讓自己喜怒哀樂的事件;「共學」意指在發表前與後,須先訂出可行的目標,讓彼此的討論能聚焦在學習與累積中,而其重點落在共享與共學必須是有計畫的。

與友伴共同分享

 但是說的容易做的難哪!相信現今有不少針對數位與教養的學習資源與管道,容許我也介紹其一。

 最近我在社群媒體介紹一本新書《數位教養課》:

 「有一本書,今天正式出版了!想起二○○四年從影視創作與戲劇領域逐漸跨入家庭與教育,過程雖然像倒吃甘蔗,可是我牙齒不好,咬得真累;血糖不低,不能太甜。所以,只能慢慢來……這一路顛顛簸簸的學習路,感觸很深。原來,都在澄清自己是誰──於家庭,於職場,於生命。於是,很想將學到的事向他人分享。可惜當初太急,急著將我認為對的事,強加在他人身上;後來,放緩了腳步,到四處聽、記、聊,屬於各家裡自己的故事。這些年,發現這些故事與我當初攻讀博士研究的關注頗有共鳴。

 謝謝《國語日報》(二○二一年起)提供藉專欄「抒發」的管道,並願意結集出書,但《數位教養課》不是我寫專欄文章之餘順便出的書,而是延續著研究架構,在臺灣四處所收集的『數位生活切面』,再從這些『切面』中,談談值得大家思考的事與我的建議。

 這四十五堂數位與家庭的『思考vs.對話』課,可以自學,更適合進行共學成長的小團體閱讀。但別急喲!一週上一課為妥……接下來,我也在規畫,如何與有興趣的夥伴在實體與線上一起共學。」

 數位時代具有共享與共學的特質。父母遇到教養問題,別讓自己孤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