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AI應用 國研院啟動高效能開發平臺
全中運開幕4/19登場 4/3線上限量索票
第7屆青少年諮詢會 選出14名代表為學生發聲
公費留考簡章 六月下旬公告
北市「鮮奶週報」4/14上路 逾18萬學童受惠
衛福部表揚184名社工 林萬億獲特殊貢獻獎
北市將改善國高中學生置物櫃 預計三年六億經費
竹市托嬰中心照顧不當 勒令停業
哇!苗栗縣新南國小的圖書館怎麼出現扮殭屍、吸血鬼、巫婆的小朋友?這群假鬼怪是想借書嗎?沒錯!每年萬聖節Halloween的裝扮活動,都讓孩子為之瘋狂;學校把握這個好機會推動閱讀,師長和志工聯手規畫一系列活動,擴大孩子閱讀的範疇。閱讀總部 供應鬼怪書籍學校圖書館充滿了萬聖節元素,志工布置的「南瓜書車」供應許多跟Halloween有關的故事書;門口懸掛標語「來借書,就給糖」,只
在臺灣,如果孩子學業成就不佳,我們通常認為是孩子不夠努力,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或是老師的教學不適合孩子,較少認為是孩子能力不夠;即使少數父母認定孩子能力不足,也多半認為是孩子不夠聰明,也就是智能發展遲緩。其實孩子可能是智力正常,只因有特別的學習障礙,於是產生學習困擾。 臺灣接受特殊教育的學生中,數量最多的就是學習障礙,約占四成。而在所有學生中,學習障礙盛行率約是百分之二到一成。
美國心理協會(APA)半年前發布一篇文章,提到家裡有財務危機,絕對是孩子成長過程極大的壓力,但這篇文章也補充,在辛苦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如果仍能得到父母的愛,反而多了練習的機會,經由心理學上的「認知再建構」(cognitiverestructuring),可以將童年的壓力轉換成未來人生的動力。我帶兩個孩子移居加拿大已近兩年。這段期間,孩子不只學業上了軌道,家人間也變得更親密。由於加拿大土地廣
喜歡聽故事是人的天性,沒有孩子不喜歡聽故事,但小孩自己閱讀故事,挑戰比較大,尤其當故事角色越來越多,情節越來越複雜,考驗的不僅是讀者的耐心,還有讀者的記憶力,後者是讓閱讀過程順暢的重點。無論是字詞的形音義辨別,或是人物出現、情節變化,到故事主旨的推論,都要專注的記憶,才能讓閱讀流暢,一氣呵成。爸爸媽媽可以透過製作「故事線筆記」的方式,幫助小孩理解故事脈絡。翻開《國語日報週刊
前些日子,高雄發生一起命案,樓下住戶嫌樓上鄰居太吵,清晨持刀上樓,在孩子面前將父母雙雙殺害。事發後,目擊慘案的孩子一直問警察,是不是他們不乖,才害父母慘遭橫禍。看到這則新聞,我再一次了解當年我的兒童發展心理學老師為什麼一直強調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也不要給孩子條件式的愛。原來大人無意間的對話會在孩子心中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而實驗發現這些傷痕會影響孩子一生。這效果這麼長遠,裡面有演化上
小奇喜歡交朋友,看到朋友,總是開心的打招呼,然而,朋友卻常喊被他拍得身體好痛;小奇也很樂於學習,每天都認真的寫作業,卻老是把簿本寫破,或是用橡皮擦時一不小心就把紙扯出一個洞。跳舞的時候,小奇總是非常用力的舞動肢體,好像每個動作都用盡全身力量,看起來卻很笨拙。除了接受專業的醫療評估,了解是否為「感覺統合失調」以外,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在家練習控制力量呢?生活中有許多得控制「力量」的時刻:
開學不久,各校進入召開班親會的黃金週。對導師來說,在班親會上除了要說明班級經營想法、教學計畫外,向家長展現教學達成的效益,也是重要環節。取用校園的自然素材激發想像與創意臺南市虎山實小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是探索自然的寶庫。校本課程依此發展活動,「認識校園的植物」即是小一新生最初接觸的主題。走出教室,教師帶領學生熟悉校園裡的植物,也請他們撿拾落葉、樹枝、果實,思考如何利
其實,故事是有公式的:主角為解決問題或達成目標,採取數次行動,而有了「美好」的結果。不過,就算知道公式,仍常能讀到令人驚喜的故事,不得不讚嘆作者的厲害。作者的巧思總能讓大同小異的故事有新面貌。不過,作者厲害,也得有敏感度高的讀者。換言之,作者寫了漂亮的故事,沒遇到有慧眼的讀者,故事就會被晾在一旁……想不想讓自己和孩子變成厲害的讀者,讀出作者巧思?沒問題,掌握訣竅多多練習,漸漸就能推敲出「自己認為的作者巧思」。沒錯,是自己以為的作者巧思,未必是作者的創作意圖。如有機會與作者對談,才能證實自己的推敲是否正確。讀到這,您可能疑惑:既然如此,為何一定要推敲作者的創作巧思呢?
書房裡傳來敲打鍵盤的聲音,外加窸窸窣窣的對話聲;書房外,則有一雙眼睛緊盯著牆上的時鐘。客廳的沙發上,專注的眼神聚焦在3C產品的螢幕上,食指偶爾快速比畫,而角落裡有一雙眼睛緊盯著那個專注的人,嘴角還狠狠的抽動一下。餐廳裡,親友開心的談著生活趣事,歡笑中卻有一雙眼睛掛在刻意擠出的微笑之上,並不時望向另一邊「團戰」中的孩子。這些場景熟悉嗎?或者,那一雙雙眼睛,就是各位爸爸媽媽的眼
美國亞利桑那州大學的一名研究生——卡巴雷諾(AlejandroCaballero)最近靠一個簡單的發現獲得研究獎。卡巴雷諾發現,對五歲左右的孩子來說,付出越少的工作,做出來的東西在他們眼中越有價值。這和一般成年人的直覺剛好相反。應該是投入越多努力的,才越有價值,不是嗎?這個「挑軟的吃」的傾向或許讓孩子選擇簡單的任務做,不容易「磨鍊心志」。但帶兩個孩子來到加拿大的我,看到外國的孩子快樂的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