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AI應用 國研院啟動高效能開發平臺
全中運開幕4/19登場 4/3線上限量索票
第7屆青少年諮詢會 選出14名代表為學生發聲
公費留考簡章 六月下旬公告
北市「鮮奶週報」4/14上路 逾18萬學童受惠
衛福部表揚184名社工 林萬億獲特殊貢獻獎
北市將改善國高中學生置物櫃 預計三年六億經費
竹市托嬰中心照顧不當 勒令停業
近期的食物中毒事件著實讓人感到難過,「食物中毒」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在家裡處理食物時,怎麼做才能吃得安心?認識三類食物中毒食物中毒主要分為三大類:細菌感染、病毒感染和毒素攻擊。˙細菌感染:細菌感染是食物中毒最常見的原因,例如沙門氏菌,當它汙染了雞蛋、生肉或生菜等食材,並在烹煮不完全的情況下被人吃下肚,就可能造成集體食物中毒。此外,如果廚房工作人員在處理完生食後,沒有好好洗手或
我比較早開始識字,家人也喜歡閱讀,從小就廣泛閱讀各種主題的書籍,回頭看自己的成長過程,除了閱讀,參與科普活動應該也是幫助我建立背景知識,進而讓學習變得更有效率的方法。走進科博館親近科學我小時候住得離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不遠,因此父母辦了好幾年的科博館「家庭卡」,可以免費進出主要展場,參加各種展演。記得《國語日報》曾刊登臺大教授張文亮的「法拉第的故事」、「草上飛科學探險」等專欄,張教授
「原來每天上學經過的樹林後面有個大埤塘!」在踏查時,學生驚訝的說。桃園市社子國小是一所被稻田圍繞的農村生態小學,雖然距埤塘近,但學生對埤塘的存在似乎一無所知。跨領域串聯 倡議埤塘的守護今年「黑松教育基金會」的愛地兒課程,提案主題為「埤塘探索」;社子國小以「埤塘復『新』『藝』起來」發展課程,透過藝術展演與實踐行動,激發學生對在地埤塘的感情,建立保護意識,並促成復育行動。首先,
常在許多「數位教養課」的讀書會中,聽見有意思的故事。這一天,我們共讀了〈看過孩子的數位房間嗎?〉(國語日報社二○二三年出版的拙作,《數位教養課》第六課)。「老師,我對於文章中提到,孩子在網路的資料會被『看光光』很有感觸。」這位媽媽的話,讓在場的其他家長都有同感。數位帶來隱私透明「我們在幾年前從南部搬來北部,兩個孩子很努力適應新環境,哥哥社交能力比較好,很快就交到好朋友;但是
俊豪興奮的說:「我要布置魚缸,打造一個新天地!」至緯也說:「我要規畫高雄三日遊。」大家紛紛述說長假安排。自從寒暑假作業轉變為自主學習探究後,學生樂於實踐想法,教師更能看見他們不同的學習成果,讓人充滿期待。發現問題 決定主題在社會課,中年級學生學習「如何學習」及探究與實作的四步驟,再決定主題。當教師拋出自主學習任務時,學生提出寫遊記、心得、畫圖等構想,和平時課後作業無異。後來
小奇很喜歡上學,他覺得上學可以學習很多知識,又可以和同學開心遊戲。學校的眾多科目中,小奇最喜歡國語課,因為學會國字,可以自己閱讀,書本是他最要好的朋友!閱讀量很大的小奇,卻有個令爸媽煩惱的困擾——明明閱讀都沒有問題,學過的國字也可以馬上認出來,可是,如果要小奇「聽寫」課本中出現過的字,卻常常想不出來,或是寫成「同音」的其他國字,間接影響了考試的表現。上述狀況在國小學童中並不少見,因為在人類大腦中,如同選擇題般認出正確答案的「辨識」能力,以及如問答題般憑線索想出答案的「提取」能力,是由不同的大腦區域負責。因此,有些孩子在「辨識」(識字)方面沒有問題,蒐集資訊來「提取」(想
近期臺灣媒體報導,某補習班「分享」一對兄妹在每天緊湊的學習行程下,睡眠不到六小時。身為精神科與睡眠專科醫師的小孩,我們家小兄妹從小必須恪遵父命,維持良好的睡眠習慣,例如睡前避免接觸光線刺激,不攝取含有咖啡因的食物,臥室儘可能沒有光線等,旅英期間,除非旅遊或有朋友來訪,都保持九點前上床的習慣。聽到這樣的新聞,小孩很好奇:「他們不累嗎?」課後只能安排補習嗎我的臺灣朋友對於這樣的課後活動
如果有機會和家中的青少年共讀報紙,爸媽最希望透過共讀達到以下哪些效益呢?增加親子互動,提升孩子的閱讀能力,拓展孩子視野……無論答案是哪一個,其實有一個更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親子雙方對於「共讀」這件事的「共識」。無論是在家操持家務或外出工作,爸媽忙碌一天了,應該不想再繼續「加班」;同樣的,孩子在學校、安親班、補習班被眾多老師盯了一天,他們也不喜歡家裡有另外的「老師」盯著,而且還額外增加他們的「功課」!因此,我認為與青少年共讀的第一步,是讓親子都能從這件事獲得樂趣,擁有一段「有品質」的相處時光。首先,父母要先屏除「透過共讀教孩子」的這個想法。當然引導孩子學習正確重要的觀念,
現代人的價值觀非常現實,如果一段影片開頭五秒不好看,會立刻換另一段影片;如果一件事物非常有趣,則你可能持續深陷其中。重要卻忽略的知識在教學現場,似乎也變成這樣。以高中生透過申請入學進大學為例子,如果某個系所對某個學科沒有設置要求,考生可能就不會考那個科目,或是不看重那個科目的學習。比方說,現在有很多理工科系不參採國文的分數,想升學念理工科系的高中生,可能就不會多花時間學習國文。
「老師,有一回我聽見小孩在房間裡罵人,明明就他一個人……原來是在玩網路遊戲時和對方吵起來,兩人根本不認識。」一名媽媽憂心的說。「你們家是線上吵,我們家是跟同校的人吵架,線上不和,在學校還會遇到……真擔心會出事。」另一名媽媽加入憂心行列。「如果在學校吵架,我想學校應該有方法處理,我們家女兒才讓我擔心,在網路上認識了好朋友……」第三名媽媽將憂心拉高層級,不過還沒說完便被其他人搶白。「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