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期終了,可愛又萌爆的四年級孩子即將面臨跨學年的重新分班,也有人要轉學;在大家「拆夥」前夕,教師悄悄策畫一場有別於以往吃吃喝喝的同樂會。邀請家長加入群組互動熱絡為了製造意外驚喜,教師運用學生期中創作的美勞作品「光影側臉畫像」,放學後張貼在黑板上,就完成「猜猜是誰」遊戲的前置準備。隨後,教師把黑板畫面傳到家長群組,請家長看看哪張作品是自家孩子的側臉,並叮囑:「不能問小孩,猜對
臺灣交通環境被CNN(有線電視新聞網)封為行人地獄。在過去五年間,全臺十二歲以下兒童交通死傷人數居然高達四萬六千兩百零六人(平均每天有超過二十五個小孩因交通事故受傷),其中一百零一個孩子不幸死亡。為擺脫「行人地獄」惡名,日前立法院三讀通過《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部分條文,提高未停讓行人罰責,車輛距離斑馬線上的行人三公尺以內就須停讓,未依規定汽車直接開罰新臺幣六千元,機車則罰一千兩百元。無獨
這個月有一篇美國德州大學助理教授凱文‧蘭薩(Kevin Lanza)發表的研究,他的團隊總共研究高達五萬兩千名十七歲以下的美國兒少,發現他們當中有三分之一曾參與義工服務。學者發現,這些孩子的正面特質(Flourishing),比沒當過義工的孩子多了百分之六十六,代表他們的價值觀較正面,個性較樂觀,處事更積極。詢問受訪兒少的父母後,也發現將孩子做義工的父母和孩子沒做義工的父母相比,認為孩子的
在臺灣,學習歷程檔案被大學視為是否接受學生入學申請的重要評分項目。高中生為了積累學習歷程,常使出渾身解數投入於學習成果的產出,也常常會問:「做這個對我的升學有幫助嗎?」「我想申請的校系會看這個嗎?」但是你知道嗎?學習歷程檔案在國外教育界已行之有年,中小學生也會製作學習歷程檔案,而大多數國家並非將它運用於「升學」,而是「學習」。可養成高層次思考能力學習歷程檔案最初是為了讓學習者從記錄
為人朗讀,不僅能提升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還能與對方分享自己喜愛的文本和對它的詮釋,更是邀約對方加入閱讀的好方法。您可能會訝異:朗讀,真有這麼大的魔力?「聲音」是進入文字世界的小徑;好的朗讀能引人走入小徑,「看見」美好風景。可惜不是每個人都能被聲音引領,即使是好聲音朗讀好內容,有些人仍聽得一臉茫然,然後昏昏欲睡……所以,如果希望孩子「為人朗讀」有成就感,進而愛上它,我們父母得思考:怎麼做,才會讓朗讀有意義?答案是:我們為孩子朗讀→請孩子為我們朗讀→請孩子為他人朗讀。「我們為孩子朗讀」是必要的,這不但是「以身作則」,更是讓他知道:成功的朗讀不在標準發音
那天,我在火車站排隊買票,看到一個年輕人在隊伍旁邊徘徊,不久,他選定排在我前面的一個婦人,趨前開口道:「阿姨,我的錢包被扒了,您能不能借我一點錢買車票回家?」那個婦人聽了有點猶疑,因為看新聞報導,以這類說辭騙錢的人不少,她不知道這個年輕人說的是真的還是假的。年輕人看婦人猶豫,大聲問:「您不相信我嗎?」婦人沒料到年輕人竟有如此舉動,瞬間漲紅了臉,又發現許多人投來關切的目光,因
訂閱線上串流媒體隨選視訊平臺已經是現代家庭的常態,而不論是N平臺或是D平臺,提供的影片基本上都會按照年齡分級,以免孩子觀看到「兒童不宜」的影片。但其實父母也清楚明白,如果孩子真的要偷看限制級影片,在如今的網路時代,其實是防不勝防,他們總有辦法可以翻牆看到。 網路遊戲更是如此。雖然每一款遊戲都設定適合的年齡,但使用者下載或購買遊戲時,商家根本無法核實買家的年齡,因此,許多有攻擊對手和殺戮情節
穿不下的舊衣,你如何處理?有沒有可以展現創意、永續利用的方式呢?臺北市吉林國小校長郭瑞芬帶領校訂課程小組,設計「舊衣變身名畫」課程,內涵呼應SDGs永續發展目標「責任消費與生產」的精神,導入認識快時尚背後隱藏「血汗工廠忽視人權」、「快速汰換衣物汙染地球」等問題,讓學生了解盲目購物將為地球帶來可怕災難,願意發揮創意,創造衣物永續利用的價值。示範改造手法 鼓勵延伸應用在
「我該怎麼叫孩子放下手機?提醒他遊戲結束時間到了,也不理我!」越來越多學生手機不離手,這讓父母很焦慮。專家指出,這源自不同的世代本質:在「電子時代」成長的父母,電視節目播完(通常不超過一小時)可以關掉電視機,等下一次節目播映時間到了再打開電視收看,但生於「數位時代」的孩子習慣盯著螢幕,電玩也很難說停就停,因此沒有「停止」的概念,也無法等待,失去「靜下來」的能力。國語日報社日前邀請數
幾個月前,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在非洲國家剛果,研究四十隻黑猩猩,藉黑猩猩證實了一件不易從人類身上實驗證實的事。這項實驗結果近期發布於《實驗心理學期刊》。學者供應兩種食物給這四十隻黑猩猩,一種是不怎麼好吃但尚可接受的花生餐,一種是神祕大餐;如果選擇神祕餐,出現在餐盤上的可能是美味的香蕉,也可能是難吃的小黃瓜,機率各半。學者發現,青少年黑猩猩儘管知道可能倒楣的拿到小黃瓜,仍會一直打開神祕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