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走出教室向世界學習
生態永續行動 守護家鄉微光

文‧圖片提供/何素勤(嘉義縣太平國小校長)、許博懷(嘉義縣太平國小教師) (2025/1/12)

學生合力製作太平社區的螢火蟲環境地圖。

 嘉義縣太平國小位於海拔一千公尺的山區,生態豐富。校訂課程結合社區環境,規畫「守護悠森學」主題,引導學生調查物種旅行的棲息地,做專題報告,培養守護生態行動力。

循穿越線,尋找螢火蟲的幼蟲。

 
探究生態 資料歸納整理

 學區內知名的太平雲梯啟用,帶來觀光人潮,但每年春末隨處可見的螢火蟲,卻大幅減少。於是,學生想探究家鄉螢火蟲消失的原因,希望恢復過去漫天飛舞的景象。學生俊澤提及,「小時候常跟家人去抓螢火蟲。看著手裡閃閃螢光,是童年印象最深刻的事。」

 師生參考《天生螢家:雙北賞螢地圖》,運用社會課學到的圖例,設計並繪製「竹林茶坊——微光守護者」草圖,再使用ChatGPT搜尋螢火蟲特徵,歸納整理資料。學生資妙說:「太平社區最常見的螢火蟲是黑翅螢,胸部是橙色,有黑色翅膀,會發出黃綠色的閃光。」

做摘要,提出陸域保護的重要。

 
尋找幼蟲 觀察環境生態

 學生透過「食物鏈圖表」,認識螢火蟲的食物,也發現牠對生態系很重要。隨後,博懷老師帶領學生到竹林茶坊周圍踏查,運用「穿越線調查法」來研究螢火蟲生活史。

 俊澤說:「沿著穿越線來回翻找,連一隻疑似螢火蟲幼蟲的生物都沒發現。可能因為現在是秋冬,螢火蟲活動力較低或躲在落葉堆裡。雖然沒有看見幼蟲,卻發現了牠愛吃的蝸牛、蚯蚓,於是我們依據這項調查結果繪製方位標。」

學生與民眾分享專題研究的成果。

 學生彥名從《國語日報》文章〈螢火蟲繁殖季 追光不忘生態永續〉得知,「螢火蟲消失的原因很多,有旅遊開發、水源汙染及人工光源等」。傑蔚說:「螢火蟲是山區動植物食物鏈的一部分,更是環境永續的生態指標。身為小學生的我們可以用減塑低碳的方式生活,參與淨山、節約能源等行動,保護螢火蟲。」

 學生做的專題報告,呼應「SDG15陸域生態」,受邀在「永續Action共好世代行動年會」分享成果,讓更多人知道如何保護螢火蟲棲地及復育。生態永續要眾人合作,太平師生努力行動,未完待續!

學生與民眾分享專題研究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