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AI應用 國研院啟動高效能開發平臺
全中運開幕4/19登場 4/3線上限量索票
第7屆青少年諮詢會 選出14名代表為學生發聲
公費留考簡章 六月下旬公告
北市「鮮奶週報」4/14上路 逾18萬學童受惠
衛福部表揚184名社工 林萬億獲特殊貢獻獎
北市將改善國高中學生置物櫃 預計三年六億經費
竹市托嬰中心照顧不當 勒令停業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門口效應」(Doorway Effect);什麼意思呢?我們走進一間沒去過的房間,常常會突然忘記為什麼來這裡。這是因為大腦處在新的環境中,會將之前的短期記憶移除,以便儘快接收新環境的種種,也快一點習慣新環境。門口效應迸發新體悟我帶兒子女兒出國回國,也都會啟動「門口效應」呢!出國,的確有很多新的體驗,但更可貴的其實是「回國」。只有在出國並且習慣了外國的種種以後,再
我的學生皓皓向親友推荐故事時發現:利用手機的錄音功能把內容錄起來,不但可以用來計算自己花的時間,還可以幫助自己檢查內容說得如何;在不知不覺中,他已經錄了好幾則故事推荐。這幾則故事推荐除了播給自己聽,和好朋友分享及傳給家人聽以外,還能做些什麼呢?如果已經有故事推荐音檔,那麼不妨把它製作成Podcast節目給更多人聽,這會是擴大影響力,又能與他人交流的好方式!製作Podcast節目有以下三個步驟:步驟一:用Anchor託管平臺,上傳錄音檔案。1.登入Anchor網頁,並註冊帳號。2.建立單集:直接錄音,或是使用已經錄好的音檔。設定單集的說明。
某次工作坊,坐位相鄰的兩個媽媽有如巧遇知音,言談時的表情似逢天降甘霖般,開心的完全將其他人「視若無睹」。我對此等情況毫不陌生,也不介意,唯獨不希望她們「獨樂樂」。「老師,我老公和我管控孩子使用手機的方式,完全不一樣,實在很難溝通。他認為什麼手機、電腦、平板哪,最好都不要讓孩子碰;可是我認為這不可能,該接觸的還是要接觸。總不能養成山頂洞人吧!」另一個媽媽接話:「我老公跟她老公完全相反
萬丹國小的綜合課很不一樣喲!圖推教師琳蓉跟高年級導師馨儀、寶升、志昇、諄憲,與外師Griffin合作設計職人閱讀課程,幫助學生了解不同職業的面貌,熟悉常用的英文單字,並種下夢想的種子。中師外師共同備課教師共同備課的過程是:1.教師閱讀《國語日報》各篇職人專欄後,跟外師討論國內外就業觀的異同。2.教師從篇章中選出較吸引學生且具未來趨勢的六個職人故事,挑選六七個代表職業
天氣漸漸冷了。這一陣子,無論是門診或急診,診所或醫院,兒科診間總是人滿為患。大多數的小患者是因為發高燒、呼吸道症狀(如咳嗽、流鼻水等),甚至有頭痛或肌肉痠痛的症狀,於是來求醫就診。這段期間有很多病毒和病菌在我們生活周遭流行傳播著,只要一不小心,這些搗蛋鬼便找上門來。這些壞分子中最多最有名的,莫過於「流行性感冒病毒」。在介紹「流行性感冒病毒」以前,有一件事情必須先了解──如何簡單區分「感冒」
最近讀了《當教育會傷人:如何找回孩子修復與重生的力量》這本書,作者群當中的張慈宜在第一個章節提到,其實不只是學業成就不好的學生,連學業成就好的學生,也可能因教育體制而受傷。讀到這句話,我一開始是有點震驚的,後來仔細想想,似乎真是如此,只是大多時候,我們會直覺的認為教育會對表現不好的學生造成傷害;而且教育造成傷害,不只在學科學習上如此,在其他學習上也是如此。比方說,我就可以輕易連結到我小時候
美國維吉尼亞州大學的學者,採訪研究一百八十四個青少年,從他們十三歲追蹤到三十二歲,後來發表了一篇重要的研究,結論是:父母越希望控制青少年,讓他們「乖一點」,越是適得其反,令青少年長大後反而無法早早自立,與人交際和找尋伴侶方面也都延遲。我帶兩個孩子來到加拿大,我的確擔心他們學壞──由於這裡學校給的回家作業不多,孩子的同學常來找他們出去玩:喜歡打球的,就約一群人玩一整個下午,再去喝飲料;喜歡玩
孩子在小學階段,不但乖巧聽話,被父母責難時,還會出現羞赧慚愧的表情;長成青春少年後,卻變得處處與父母針鋒相對。耐著性子,多提醒青春期孩子兩句,卻被他嫌嘮叨,父母已分不清楚是自己太遲頓,應該相信孩子已經長大,還是該叫孩子認清他仍需要父母提醒與幫忙的事實。許多父母苦於找不到與青少年孩子相處的好方法,經常讓親子處於對峙狀態,或者關係越來越疏遠,回不去過去那種親子和樂融融的歡愉感覺。青少年
創造力與想像力對兒童發展十分關鍵。孩子在科技媒體時代,不應只是被動大量吸收訊息,也應能夠產生新的想法與創作。除了讓孩子學習才藝課程以外,如何避免孩子只是被動的完成課程的要求,或是參加強迫報名的競賽,而是讓孩子發自內心,充滿樂趣的創作,的確需要適當的引導策略。親情促使自信展現營造充滿期待與樂趣,又不會過度焦慮的創作發表舞臺,往往能讓孩子在較不會產生得失心,也更愉悅的情境下,自
一個小病人的爸爸來醫院拿他的健康檢查報告,順便讓我看看。他的肝發炎指數偏高,其中一項與喝酒相關的r-GT指數更是爆表。我抬頭瞧瞧這個爸爸:他的外表沒有任何酗酒的跡象,整個人看起來氣色也還不錯,自述沒有B型肝炎或C型肝炎帶原。小酌對心血管健康無益我納悶的問他,平常到底喝多少酒。他回答,每天睡前就喝一小杯威士忌而已。這樣的量真的不算喝很多。不只臺灣,在全世界各國裡,許多上流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