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AI應用 國研院啟動高效能開發平臺
全中運開幕4/19登場 4/3線上限量索票
第7屆青少年諮詢會 選出14名代表為學生發聲
公費留考簡章 六月下旬公告
北市「鮮奶週報」4/14上路 逾18萬學童受惠
衛福部表揚184名社工 林萬億獲特殊貢獻獎
北市將改善國高中學生置物櫃 預計三年六億經費
竹市托嬰中心照顧不當 勒令停業
據估計,美國約有三百萬人使用輪椅,其中約一百萬人的年齡超過六十五歲;根據我國衛生福利部統計,截至二○二一年底,我國身障者約一百二十萬人,約占整體人口的百分之五點一;其中,六十五歲以上長輩約占一半。全球人口邁入高齡化,行動輔具的重要逐步提升,在各種各樣的行動輔具當中,最常見的莫過於輪椅。雖然輪椅不陌生,但到底該如何使用才正確,大家卻不一定知道。我經營長照機構三十多年,每年都會
小學二年級的小孫子最近碰到大挑戰:讀一則故事後,寫大意、心得,還要寫出最喜歡的一句話並畫出情境圖。他苦著臉請我教他。分析結構細膩引導真是湊巧。最近我到新竹市各校觀議課,主軸正是故事體結構教學,老師分析主角、地點、問題、動作、結果與反應這六個故事結構元素,呈現故事前、中、後的發展歷程,也包括外在表層訊息和內在心理感受,每篇故事大致依循這些規則發展。觀課時,老師運用《雅希葉的倒
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每天被作業和學習進度追著跑的小奇終於等到寒假好好放鬆了!寒假期間,小奇沒上安親班,在長輩家度過一段愉快時光,還每天睡到日正當中才起床,接著在家優閒的玩耍,晚上的睡覺時間也漸漸延後;因為活動量不足,食欲也受影響,三餐都草草解決。過完年,回自己家準備開學,爸媽才發現小奇作息混亂,難以專注,開學一週了,進行學習任務的耐力受影響。有什麼活動可以協助孩子重建專注力,使新學期過得更
四年級學生開始用四則運算解數學題目,如果算式列錯或計算時間長,代表遇到困難;但機械式的練習枯燥無趣,於是教師教學生用撲克牌玩「巧算二十四」遊戲,以培養數感。牌卡遊戲 激發思考力教師講解規則:「在一副撲克牌中隨機抽取四張,依點數進行加減乘除運算,可以加入括號或改變排序;加減乘除使用次數不限,每張牌必須用一次,先湊出二十四就贏。」學生開始練習,沉浸在遊戲裡,就算抽到較難組合的牌
過去這幾年,經政府與相關單位的大力宣導,燒燙傷的個案相較過去已經減少很多。然而,早春的寒風仍讓人不由自主想吃火鍋,也可能天冷開暖氣取暖,或全家一起出遊野外露營,都要注意燒燙傷的風險,以及正確的處理方式。廚房浴室是危險場域在居家環境中,廚房和浴室是兩個容易燙傷的危險場域,比如說:熱湯、熱水,處理不慎很容易燙傷。預防燒燙傷可從小地方做起,像是洗澡時,浴缸先放冷水再加熱水;廚房要上鎖,以
最近和妻子在倫敦短片展(London Short Film Festival)裡看了《Bonne Nuit Papa》這部德國短片,講是的柬德混血導演Marina Kem長大後重新認識父親與父親祖國柬埔寨的故事,相當感人。映後座談,導演回覆觀眾提問,說身分認同的關鍵或許在連結(connection),她藉拍這部電影認識父親與柬埔寨,也因去柬埔寨,認識父親老家的人,建立了與當地的連結,雖然身分認同可
和大學生相處,讓我最開心的事就是「我教,我也學」:我教他們該知道的「知識」,他們教我該知道的「常識」,尤其在現今數位時代,許多更新而變化的事實,須由常識回頭修正知識,包含學生父母最關心的網路社交行為。我先從幾個熟悉的情境說起。情境一:速食店裡,大學生與小學生同桌吃套餐,他們時而掩嘴歡笑,時而專注聆聽對方說話。情境二:餐廳一隅,一群人歡聚,從剛出社會的職場新鮮人、清純充滿活力的大學生
最近我常跑基隆,因為基隆距離我居住的臺北市很近,而且有許多在地傳統的風情值得探索。一開始造訪的目標不外乎基隆的風景、基隆的美食,接著就搜尋基隆的咖啡廳,好好坐下休息片刻,靜靜認識這富含文化歷史的城市。就在漫步基隆各個巷弄的時候,我發現有條短短的巷子裡至少藏有十家咖啡廳,而且超過半數的店家在騎樓安置咖啡桌椅,其中最讓我震撼的,是咖啡店的座上賓,都是高齡者,而且沖泡咖啡的老闆也是高齡者。
最近,我收到讀者虹樺的來信。虹樺很小就跟隨父母從臺灣移民日本,在日本就學、成家、立業,丈夫是日本人,現在有一個九個月大的女兒,透過我的書找到我,希望與我討論如何培養孩子多語(日文、中文、英文)能力。虹樺甜美溫柔,娓娓道來母親培養她們三姐妹的中文能力的歷程,也因為母親對母語中文的堅持,讓她決定培養女兒多語能力。我們兩個約好視訊時間,我透過電腦螢幕傾囊相授語言學習理論及實際作法,我們也
「培養子女的國際視野與英語能力」是我和妻子決定全家一起出國的重要動機與目標。踏上不列顛群島前,兒子胖丁在臺灣念國小,女兒荳荳讀幼兒園,都沒正式學習英語。雖然旅英前輩都說多數臺灣旅英家庭的子女從零基礎(或幾乎零基礎)開始學起,而且「很快就適應了」,我們仍半信半疑,憂心孩子上課聽不懂,甚至影響其他科目的學習。這樣的焦慮持續到孩子進入倫敦小學的頭幾個月,雖然看起來兩小確實在學校過得滿開心的,也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