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郵政公司近期將首次發行石虎郵票,呼籲社會大眾重視自然生態保育,南投市卻發生一隻懷孕的母石虎在貓羅溪旁慘遭路殺,釀成一屍四命,不但讓前往處理的保育團隊鼻酸,如何搶救臺灣瀕臨絕種的石虎,再度受關注。據統計,貓羅溪及支溪沿岸近年已累積十六起石虎路殺事件;而全臺去年石虎遭通報「被路殺」達二十五起,較前一年增加八起,也是歷年來次高,且亡故的石虎多數是母體,石虎族群的延續前途堪虞。如果滅絕,對臺灣物種多樣性當然又是一次重大打擊。全臺石虎目前僅存三百隻至五百隻,主要棲息地是苗栗,中彰投亦有若干數量,早被公告為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近年苗栗、南投兩縣亦通過《石虎保育自治條例》,並推動若干
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日前表示,依交通部統計,過去三年來,十二歲以下兒童有兩萬八千五百一十九人,因交通事故而發生傷亡,其中百分之十五是在過馬路時發生,且多數是因為奔跑。靖娟基金會建議,改變「小綠人」越走越快的交通號誌,避免兒童過馬路時奔跑。臺灣家長或教師常會告訴兒童,過馬路前要停看聽,不要在馬路上嬉戲,但兒童過馬路發生事故原因很多。除了兒童思慮不周,常邊走邊玩;容易心急,未注意路況等;也包括生理、身材等因素,兒童視野較小,往往只看到眼前;兒童身材不高,駕駛人常看不到。因為兒童視野比成人小,所以交警提醒家長,不要在馬路對面喊孩子,以免孩子心急,匆忙跑過馬路而發生意外。因為兒童身材
臺灣疫情再起,每天都有數百例感染,停課學校已超過百所,染疫人數暴增,過去防疫追求清零模式已做不到。政府表示經濟發展與防疫並行,要與病毒共存,需要及早做好準備。Omicron雖然重症少,但是大規模染疫下仍會造成老人死亡。英國研究指出,施打第三劑可降低八成的死亡率,政府應將防疫重點放在老年族群。目前老人施打第三劑不到七成,加上疫苗受害救濟制度嚴苛,補償案例少,擔心出現疫苗副作用的老人更不願施打。政府應比照南韓放寬救濟補償標準,積極鼓勵老人打第三劑疫苗,保護老人在疫情肆虐下不會重症死亡。除了提高疫苗覆蓋率,對於新冠肺炎重症病患處理,必須納入抗病毒藥物方式治療,目前臺灣抗病毒藥物的儲備
隨著不明感染源多點散發,社區傳播持續擴大,新冠肺炎本土確診案例昨天新增三百八十二例,再創今年單日新高。由於國內仍有多條傳播鏈正在進行中,確診個案恐怕還會持續上升。確診案例近日快速增加,指揮中心不但未宣布警戒升級,反而決定從即日起放寬居家隔離規定;更以持續停課影響學生受教權為由,計畫在下週邀請教育部研商現行停課標準是否過於嚴苛。逐步放寬防疫管制,引發各界臆測我國已準備與病毒共存。總統蔡英文為釐清大眾疑慮,親自召開防疫策略會議後宣布,我國現階段目標是「重症清零、管控輕症」,既不是全面追求清零,也不是與病毒共存,而是有效控管疫情,兼顧國家經濟發展與國民正常生活。行政院昨天也召
早期擔任中小學校長,不僅有良好社會聲望,也可施展個人抱負,因而主任報考候用校長甄試,可說趨之若鶩。但如今此種景象已不復見,今年甚至有縣市發生錄取一人,只有兩人報考的困境,其中原因可能是錄取名額少,但也有可能是深層因素所造成。隨著校園民主化及防疫工作的加重,校長的壓力的確比以往有過之而無不及,有志擔任校長者意願減弱,並可歸納下列三種可能的因素:首先,成本效益考量。參加候用校長甄試,需要花費時間和投入心血準備,即使考上了,還要繼續參加校長遴選,又是一番折騰,也不一定有機會,投入與產出相比不合成本效益,導致興趣缺缺。再者,權責不相對稱。當前校長的行政法職權被稀釋化,可是學校一
我國民主成就全球排第八,卻是唯一二十歲才有公民權的民主國家。民間呼籲修憲降低投票年齡,歷經二十六年,因政黨利益算計,口頭支持卻技術杯葛而胎死腹中。最近立法院一百零九位出席立委全數投贊成票,通過此普世價值和世界潮流的修憲案。由於修憲複決須超過選舉人總額半數,約九百六十五萬同意票,若不綁大選恐難過關。民進黨提議,延至十一月九合一選舉一起投票。修憲複決在憲法中明定,立法院通過後六個月後實施,和一般公投不一樣,不如期複決恐有違憲之虞。政黨盤算始終是修憲的障礙。國民黨心想,若降低到十八歲,會增加近六十萬投票人口,評估七成將投給民進黨,所以複決雜音四起。民進黨支持者不少保守民眾認為,十八歲
最近疫情再度升溫,本土確診數激增,根據教育部統計,截至四月一日,全臺共計十個縣市,有四十九所學校停課,其中包括幼兒園六所、國小十九校、國中三校、高中職八校和大專校院十三校,且學校數有逐漸擴增的可能性。自去年四月至今,各級學校確診學生數累計已達一千六百餘人,而這次停課的學校不僅學生確診,甚至於校長、教師、大學教授都在名單之列,再加上清明連假,掃墓、祭祖、人際接觸頻繁,蔓延的趨勢令人擔憂。校園過去已有多次防堵疫情的經驗,面對疫情蔓延有相當的心理準備,防疫物資也算充足,但令人擔憂的卻是防疫政策舉棋未定,未來到底是繼續清零還是與病毒共存,至今尚未定調,因防疫政策未定,防疫措施也失所依據
除非萬不得已,沒人願與病毒共存。這就是為什麼,前年初新冠病毒肺炎爆發之初,以及去年春Delta病毒大肆入侵臺灣,我防疫當局堅守清零政策,獲民眾支持與配合而度過難關。今年換成Omicron來襲,迄今已在全國許多社區多點爆發,感染源及傳播鏈待查,追求清零已難,如何加強民眾對共存的認知並做好準備,迫在眉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宣布,本土確診增一百八十三例,創今年新高。事實上自三月下旬以來,本土確診個案逐日創高,境外移入個案亦迅速增加。指揮中心一再強調防疫方向鬆綁,包括縮短檢疫時間,鬆綁口罩、社交距離,開放宴飲娛樂場所等,似都是防疫鬆綁的趨勢。但是,防疫政策究竟是清零或共存,中央迄
去年四月二日,因為工人施工不慎,造成臺鐵太魯閣號出軌事故,四十九人死亡。今年四月一日也是施工意外,壓垮台電電塔,造成高鐵部分路段停擺,影響十多萬人的行程。有專家探討臨軌施工安全,然而,根源應該是臺灣的工程文化,以及工程業界的結構性問題。在都市裡最常見的,是大型吊車在街道上施工作業,吊起巨大沉重的材料或招牌。然而,周邊只有工人指揮交通,卻沒有拉開安全距離,一旁的車輛照常行駛,行人還穿越吊臂下方。在建築工地,常見工人未穿著適當防護裝備,未按規定時間施工,工程廢料垃圾亂丟,飲用酒精性飲料,高空作業未扣緊安全扣環等。各種便宜行事屢見不鮮,甚至引發管理衝突。如果未能嚴格要求工人遵
臺灣青年低薪問題嚴重,蔡總統曾在一○六年十二月宣示,要鼓勵企業為員工加薪,以五大方法改善低薪問題。五年過去了,年輕人薪水仍偏低,今年實質經常性薪資還出現負成長。根據統計,臺灣勞工薪資未滿三萬元有三成,未滿四萬元高達六成四,其中多數為年輕人。去年臺灣經濟成長率雖然高達百分之六,實質經常性薪資負成長達負百分之零點零四,經濟成長的果實並未全民分享。民間求職網調查,若把收入減掉支出後,三十九歲以下勞工,出現財務赤字比率高達三成六。經濟壓力大,讓不少年輕人不敢結婚生子,生育率持續下探已影響整體勞動力。近日中央銀行將利率調升一碼,各家銀行貸款利率也跟著調升,申辦各項民生、經濟貸款的年輕人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