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生活小事大思辨
看動物表演有錯嗎?

文/林玫伶 圖/阿喵菜市場 (2021/1/19)

發生什麼事?

 花花在家看動物頻道節目,覺得海洋裡的動物真是美麗又神奇。花花找出以前到主題樂園看海獅頂球、被海豚親嘴,還有出國騎象的照片,並且用手機分享給球球欣賞。

 沒想到球球看了以後打電話給花花,說:「不要再看動物表演啦!牠們被訓練時好可憐。」花花覺得奇怪:「沒那麼誇張吧!而且牠們表演完都有食物可吃,怎麼會可憐呢?」

 球球說:「不要只看表面,大自然才是動物的家,把牠們關起來不『人道』。」

 花花辯駁:「照你這麼說,動物園都要關門哪!」

 到底誰說的有理呢?

先釐清狀況

 關於動物表演,一直有不同的聲音。反對動物表演的理由,是從尊重生命的角度,認為動物要做出違反天性、不自然的動作,必須經過長時間、反覆、負向控制(如飢餓、鞭打)的訓練,才能在觀眾面前表演,動物看起來愉快的演出,只是人類一廂情願的解讀。

 贊成的意見則認為,「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你不是動物,又怎知道牠們的心情。況且這些野生動物如果在自然界生活,也要面對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如今只要表演就有食物,並無不可。

 再來,如果什麼都要講動物權,那麼不僅動物園應該廢除,大家也應該全面吃素。

再動腦想想

釐清看動物表演的目的

 首先可以問自己:「為什麼要看動物表演?」原因不外有二。

 第一,大家都喜歡新奇、開心的事,動物表演能滿足這種欲望。透過動物表演取悅人類,「以A取悅B」一旦商業化,就須有足以吸引B掏錢消費的亮點,如此就要增強A表演的驚奇程度,才能提高B的愉悅指數。所以就要思考:「A快樂嗎?」如果不是,那麼B的快樂是不是建立在A的痛苦上?

 第二,人類想親近、了解動物,而動物表演的方式讓人得以近距離接觸。這個理由聽起來似乎有教育意義,一度成為許多動物表演業者宣傳的重點,也成為校外教學、親子活動的熱門景點。那也要思考:透過動物表演是不是更認識這種動物?這些演出是動物真實常態的行為嗎?

客觀分析表演動物處境

 動物無法接受採訪,一般人只憑感覺或片面觀察就代言,也失客觀;但這是個科學事實問題,最可靠的就是透過專家的檢驗來判斷。觀察指標有三:

 第一,牠們的居住環境是否友善?不少動物生存的環境狹小髒亂,或是群居動物被迫獨居,導致身心受創,有些甚至出現繞圈圈、啃咬等行為。

 第二,訓練有沒有涉及虐待?讓動物跳火圈、走鋼索、用鰭在水中倒立行走、搖尾跳舞頂球等,都不是動物的自然行為。長時間反覆練習、做不到就「修理」,成為必要手段。

 第三,表演是不是過勞或戲謔?動物無法主張自己的權利,如表演時間過長、頻繁;現場的嘈雜聲也會讓動物處於緊張狀態;演出時戲謔動物,也會讓觀眾以為欺凌行為是對的。

文明的社會重視動物權

 回想我們看動物表演的目的,會發現前述兩個目的不堪一擊。人類追求愉悅的方式太多,實在不需要強迫動物以違反天性的方式取悅自己。想親近認識動物有更友善的方法,看似歡樂的動物表演,不是真實面貌,容易誤導我們對動物的認知,也失去教育的意義。

 不過,近年也可以發現,重視動物福利已是文明社會的指標,不論是展演動物、經濟動物(如牛、豬、雞等)、實驗動物(如青蛙、小白鼠等),已逐漸透過政府立法規範和公益團體的追蹤,補救漏洞,導正民眾觀念。

現在,我知道……

 地球是萬物的家,人類追求短暫的愉悅,不應由動物長期的痛苦來買單。沒有需求就沒有市場,當我們不再看動物表演,業者就不會在這上頭製造商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