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學金融
通膨與物價 影響日常生活
(2024/11/12)
小隆這次全國小學作文比賽獲得第二名,爸爸為了獎勵他,買了一具平板電腦給他,輕巧的外形與優良的性能讓小隆愛不釋手。小隆一邊探索平板的新功能,一邊詢問爸爸:「這一具平板電腦要花多少錢哪?」
爸爸笑著說:「能鼓勵你繼續進步,其實金錢不是重點。不過你可以猜猜看。」小隆歪著頭回答:「我猜,三千塊錢。」爸爸搖了搖頭說:「是六千多元喲。」爸爸的回覆讓小隆嚇了一跳。
小隆心想:「沒想到這件禮物這麼貴重。之前颱風來時,媽媽買菜回家,就氣得大叫『高麗菜一顆竟然要兩百元。』為什麼現在的東西都好貴?」小隆忍不住問爸爸:「電腦和菜價越來越貴,臺灣是不是遇到老師說的『通貨膨脹』了?」
大家來討論
一九九八年左右,電腦在臺灣剛普及,那時電腦不但笨重,也非常昂貴;現今無論筆記型電腦或平板電腦,都輕巧,效能好又便宜。
這顯示商品在技術進步的情況下,價格是下降的,但人們往往將注意力放在價格大幅上漲的東西上,忽略其他穩定的日常用品價格。客觀考量臺灣商品的價格漲跌,會發現整體「物價」其實沒有「大幅上漲」。
颱風或暴雨發生時,會激發大眾的「預期心理」,讓人覺得「天災破壞農產品,導致買不到」,造成搶購蔬果食材的現象。這時,蔬菜需求量大增,但生產者來不及供給,菜價就會上漲。但不久後,農民恢復耕作,新長出的蔬菜上市,原先漲高的價格也就自然下降。
如果商品價格未在一段時間內持續上漲,就不能稱這種短期變化叫「物價膨脹」。「物價膨脹」與「通貨膨脹」相關,然而「物價膨脹」未必完全由政府政策釀成;國家貨幣政策則與「通貨膨脹」較有直接關聯。
例如,俄羅斯是石油與天然氣供應大國,但「俄烏戰爭」仍未停止,使能源價格大幅波動,影響民生。這段期間全世界的物價上漲,原因可能不止一個,包含市場需求提升,能源成本增加,或政府政策失誤,都可能引發物價波動。
知道多一點
「通貨膨脹」與政府政策失誤有關。如果一國政府長期入不敷出,可能會以「印製鈔票」的方式應對,市面上就會流通過多貨幣,但實際商品是有限的,民眾有錢但買不到物品,物價自然持續上漲。
歷史上最有名的「通貨膨脹」案例,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當時德國政府以印製鈔票來支付戰敗賠款,使德國馬克幣值暴跌,因此被稱為「惡性通膨」。臺灣也曾因為捲入「國共內戰」,而有相似的局面,這也是「臺幣」有新舊分別的原因。
臺灣的物價相對其他國家來說,表現很穩定,不過這是比較得來的結果。如果政府長期的統計與民眾的感覺相差很大,也不是好現象。
玩小遊戲,測驗今天學到的金融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