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兒童天地音樂坊
指尖下的戰事情懷
蕭邦〈第二號鋼琴奏鳴曲〉

文/吳毓庭(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布魯明頓分校演奏碩士)
圖/Marco Chen (2024/6/28)

 傍晚的自由廣場,到處可見學生練舞,強勁的節拍回響在空氣裡,跳出城市的活力。剛聽完音樂會的靜宜和小風在廣場漫步。靜宜說:「不知道為什麼,剛才鋼琴家彈奏蕭邦的曲子,聽起來有點奇怪。」

 「是因為他彈得太『強壯』了吧?」小風笑著說,「好像有兩個蕭邦一起彈。」靜宜點點頭:「蕭邦不是很瘦弱嗎?」

 「是啊,而且根據他的同儕形容,蕭邦的手偏細,彈琴的音量也從來不會太大,他喜歡用『一半的音量』創造歌唱般的琴聲。」小風說完在空中畫了一下,「不過,雙手纖細是天生的,他後天的創作卻非常有力。」

 小風看出靜宜的困惑,開始解釋。蕭邦出生在十九世紀初,當時祖國波蘭已被奧地利、俄羅斯和普魯士三個國家占領。其中,俄羅斯的統治最高壓,蕭邦為了發展事業,不得不在二十歲時,跟隨移民潮離鄉。

移民異國心繫家鄉

 蕭邦最後落腳藝文鼎盛的法國巴黎,他的才華在這備受貴族讚譽,只是很無奈的,他終其一生沒有機會回家。人在巴黎的他,非常擔憂家人和同胞,知道自己體弱無法上戰場,就決定創作大量帶著波蘭傳統素材的作品,透過文化的力量,鼓舞在外流亡的人民。小風說:「當時的波蘭人,就是靠詩人密茨凱維奇的詩和蕭邦的音樂,凝聚彼此的心。」

 遊客聚集廣場,原來是禮兵部隊準備降旗,他們的步伐整齊畫一,氣氛嚴肅了起來。

 小風繼續解釋:「蕭邦〈第二號鋼琴奏鳴曲〉是從第三樂章〈送葬進行曲〉開始寫的(例曲:11:25-11:47),根據學者研究,這首樂曲不是寫給某個親友,而是波蘭人起義抵抗俄羅斯失敗,有感而發,所以這裡的『葬禮』,是對國家命運的哀悼。」

 這篇樂章的手稿,被認為早在奏鳴曲完成前兩年就已經寫下,直到一八三九年,其他樂章才逐漸發展。小風說:「樂曲從數個表示沉痛的和弦開始(例曲:0:00-0:10),由於力道強勁,加上聽不出是什麼調,清楚刻畫壞消息突然來到的感覺。隨後第一主題出現,它是從『送葬』主題演變而來(例曲:0:16-0:32),搭配躁動的伴奏,就像壓抑不住悲傷。」

脫離黑暗迎向未來

 隨後音樂漸緩,來到聖歌般的第二主題(例曲:0:51-1:14),「特別的是這個樂段聽起來很像情歌,就像蕭邦在說,比起『宗教』,『愛情』更是生命的救贖。」兩人相視而笑。

 第二樂章的詼諧曲則像回憶起童年,主題充滿活力,加上第三拍帶著重音,很明顯採用波蘭傳統的馬厝卡舞曲風格(例曲:5:19-5:46)。中段繼續民俗風格,但蕭邦特別設計高音、中音兩聲部的對唱,彷彿描繪自己和情人喬治‧桑的親密相處(例曲:6:21-7:13)。

 「再來就是氣氛嚴肅的第三樂章。有學者形容這裡左手彈奏的節奏就像喪鐘一樣(例曲:11:25-12:50),但蕭邦又在中間加入非常優美的夜曲段落,這裡的『美』帶我們一瞬間脫離黑暗的現實(例曲:14:23-15:05)。」小風接著提到,第四樂章有作曲家最令人難以想像的天才筆法,因為在一分多鐘的樂章裡,遍布迷濛且捉摸不定的急速音群(例曲:22:03至結尾)。

 「難怪我聽到最後,覺得蕭邦好像自己一個人站在冷風中,看著未知的前方,咬牙迎戰。」靜宜為作品總結時,更加感到蕭邦音樂的動人,畢竟有哪個人能逃過獨自面對未來挑戰的命運呢?

音樂連結

請聆聽蕭邦〈第二號鋼琴奏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