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福爾摩沙人物誌
陳翠玉 臺灣護理之母

文/柳森川(文史工作者) 圖/湯翔麟 (2025/3/26)

 近來,醫護人員離職率與空缺率創十年新高,急診室人滿為患,臺灣面臨三十年來最嚴峻的護理人力荒。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戰敗結束在臺統治,日籍醫護人員離臺,臺灣也曾面臨護理人力嚴重短缺困境,當時為臺灣改良護理制度,奠定護理教育基礎的是被譽為「臺灣護理之母」的陳翠玉。

 陳翠玉,一九一七年出生於彰化和美,七歲時父親因病過世,母親獨力養育七個兒女,要求孩子生活自立,學會彼此照顧,並帶孩子到教會做義工。母親沒有傳統重男輕女觀念,即使生活艱辛,堅持:「不論孩子是男是女,欲讀,能讀,我一定讓他們讀到滿足!」

 陳翠玉從母親身上學習到勇敢與正義,從小就有服務他人的志願;彰化高女畢業後,在牧師的協助下,前往日本聖路加女子專門學校就讀,學習公共衛生護理和助產技術,是第一個入學這所設備先進護理名校的臺灣人;學成返臺後,服務於臺北保健館,擔任護理部主任,負責督導公共衛生,創辦公共衛生護士養成所,籌備有系統的教育計畫。

 一九四五年,精通日語、英語的陳翠玉獲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獎學金,在一九四七年前往加拿大深造,是臺灣第一位留學北美醫界的女留學生;隔年拿到學士學位,也是首位獲大學學位的臺籍護理師。

 陳翠玉學成返臺後,任臺大醫院新成立的護理部主任,著手建立新的護理制度,將日治時期白天上班,晚上輪流值班,改為白天班、小夜班和大夜班的輪班制度,沿用至今。

 當時的醫院設施沿用日治時期的建置,病床都是矮床,護理師須彎腰才能照護病患,容易造成腰背受傷。陳翠玉實際參與過第一線護理工作,深切理解護理人員照護苦勞,推行「接高床腳」,加高矮床的床腳,避免護理師長期彎腰受傷。

 一九五○年,因應日籍醫護人員離臺,護理人力嚴重短缺,在臺灣大學校長傅斯年支持下,陳翠玉創辦臺大護校,並擔任首任校長,一改日治時期護理教育由醫師傳授,轉為由具護理專業的學者傳授護理知識,為臺灣打下護理教育的基礎。

 在臺大護校的畢業典禮上,陳翠玉校長親自為畢業生別上繪有五角星形的圓形紀念章,五角星的每一角分別代表心、手、腦、腰、膝,提醒每位護理師在照護病患時心手腦並用外,也要留意腰膝,照顧自己的健康。

 一九五六年,陳翠玉成立臺大護理系,領導護理行政,改善護理人員從業環境,推動護理教育,為臺灣護理界埋下永固的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