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大師領進門
地名的呢喃 爸爸的故事

文/鄒敦怜 圖/湯翔麟 (2025/3/8)

 從小學五年級開始的每個星期日,爸爸會帶我到臺北上鋼琴課,對於住在桃園龍潭鄉村的我,單單「每星期能到臺北」,就已是可以好好炫耀的事。

 到臺北鋼琴老師家,得轉乘新竹客運、臺鐵的「普通車」、臺北市公車。那時候的普通車有窗戶,打開窗戶會有風一陣陣吹進來,車身轉彎時還可以看到冒煙的火車頭呢!

 火車行進的漫長時間,爸爸會一站一站說故事。小時候的我對許多事情充滿好奇,總是問不停,最讓大人招架不住的就是:「為什麼○○會叫做○○?」為什麼臭豆腐叫做臭豆腐?為什麼茶葉叫做茶葉?對大人來說根本不是問題,卻讓我有滿滿的疑惑。

 像是我家住龍潭,放學後在觀光大池玩耍時,我常疑惑:這裡有個大池塘,叫做「潭」沒問題,但為什麼不叫「鳳潭」、「豹潭」或「麒麟潭」?

 後來,有個文史老師到學校演講,播放許多張老照片,照片中的龍潭大池周圍十分「原始」,沒有太多建築物。文史老師告訴我們,「龍潭」是人工埤塘,原本面積有十五甲,大概十個足球場大;因為長了許多野生菱角,原本名字是「菱潭」。

 埤塘供應周圍的農田灌溉,有一年發生旱災,居民祈雨時看到好像真有黃龍出沒,於是改名「龍潭」。我對老師說的故事深信不移,每次到大池塘玩耍總在心底祈禱:「神哪,請讓我也看到龍吧!

 離龍潭最近的火車站是中壢站,這個地名我很快就理解。爸爸告訴我,這裡是北部兩大都市?浼?浼新竹、臺北的中間,所以有個「中」,至於「壢」用我常說的客家話來讀也不難理解。「壢」的客語讀「lag」,意思是兩山間的大溝。從龍潭到中壢的確有一段長坡,客運車如同「溜滑梯」一樣。我猜中壢有一段特別低漥的地區,是從前溪水形成的澗谷。

 從中壢站開始一路北上。車行到桃園站,爸爸說這裡曾有滿山遍野的桃子樹,所以有這個名字。我從車窗往外看,努力聳動著鼻子,想嗅嗅空氣中有沒有桃花香。

 我最喜歡聽爸爸說「鶯歌」的故事:鶯歌這個地名來自山頂上那塊鶯歌石。據說這塊石頭原本是鸚哥精怪,會噴霧氣迷惑人心,還會把人吃掉。後來鄭成功的軍隊經過,拉開巨炮轟掉鸚哥的頭,精怪就變成石頭。

 這段故事爸爸說了好多次,火車經過鶯歌時,我總會抓住短暫交會時間,努力找一找那塊大石頭。

 桃園站到鶯歌站是距離最長的一站,差不多有八公里,之後每一站就快得多。行經山佳站,我會默念爸爸教我的閩南語:「Suann-kha」,這裡原本叫做「山仔腳」,讀快一點,就像是「山佳」。

 山佳站下一站是「樹林」,第一次經過時,爸爸問:「你知道這裡為什麼叫樹林嗎?」「因為有很多樹林?」爸爸讚許的點點頭。據說當時旅途中的商人經過這裡,看到蓊鬱的林木,就把這裡取名「樹林」。我還是有疑惑:「那時的人看到的到底是什麼樹?假如是很多榕樹,這裡不就會變成『榕樹林』?」

 我的鋼琴課一直上到小學六年級,火車上專屬的父女時光也在一個個故事中度過。爸爸還說了板橋那座在清朝就有的木橋,萬華曾經有無數的「艋舺」?浼?浼獨木舟,臺北舊名「大加臘」?浼?浼讓我忍不住想到「來一碗麵,大碗加辣!」我們總是一路說著話來到臺北。

 現在,我依然習慣在旅途中尋找地名的故事,那些名稱不只是地圖上的標記,而是土地低聲吟唱的歌謠。我也喜歡坐上臺鐵的「區間車」,看窗外熟悉的風景,想起小時候的自己。隨著車身晃動,那些爸爸說過的故事也在記憶深處輕輕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