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畫裡故事
博物學插畫 記錄真實昆蟲生態

博物學畫家透過仔細入微的觀察,以清晰、客觀的方式,用畫筆真切記錄自然界廣博萬物。他們的作品在照相機發明前,扮演科學圖鑑般的角色,更是人們進一步探索世界和研究大自然的重要途徑;因此,博物學插畫也被視為科學繪圖。
梅里安第二部作品《毛毛蟲的奇妙變形與奇花異食》,記錄歐洲蝴蝶的變態。
藝術家族出身畫家
瑪麗亞‧西碧拉‧梅里安是十七世紀博物學家和畫家。她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父親馬特烏斯‧梅里安是著名的銅版畫家和出版商,在她三歲時去世。繼父雅各‧馬瑞爾則是以花卉靜物聞名的畫家,不但擅長水彩技法,也通曉銅版雕刻和蝕刻技術。
梅里安因家庭背景,很早就接受藝術訓練。她第一部作品《新花書》,陸續共三卷,目的是作為女士刺繡的圖案書。裡頭描繪的花卉包含當時歐洲溫室栽培的異域植物,例如價值連城的鬱金香。
《新花書》第三卷的插圖。
圖像記錄昆蟲成長
細看《新花書》,可以發現幾乎每一幅圖梅里安都加上昆蟲,這和她自小觀察和飼養昆蟲的興趣有關。在她的日記中,記錄了飼養蠶的過程,包括對蠶生命週期的詳細觀察和草圖。
後來她發現其他種類的毛毛蟲發育成比蠶漂亮的蝴蝶或夜蛾,於是收集所能找到的毛蟲種類進行觀察。有時蛹孵化成蒼蠅或黃蜂,而不是她預期的蝴蝶或飛蛾,讓她覺得驚奇,於是全心投入研究。
梅里安發展圖像式記錄,將蝴蝶和飛蛾不同發育階段(卵、幼蟲、蛹和成蟲)的變態畫在同一幅圖上。她是很早就直接觀察活體昆蟲的博物學家,也很早就提出昆蟲變態。因為她精確的觀察和繪圖,所以被認為是現代昆蟲學的重要先驅。
我們很難想像,三百年前人們普遍認為昆蟲是從灰塵、泥土和腐肉裡長出來的。牠們的繁殖在當時人們眼中是如此奇怪、可怕;甚至被稱為魔鬼的野獸。
多虧身兼博物學家和畫家的梅里安,現在我們才有根據覺得那些想法無比滑稽。
《蘇利南昆蟲之變態》南美大夜蛾的變態。
深入叢林研究生態
梅里安在荷蘭北部一座城堡的收藏中,見到不少來自蘇利南的異國蝴蝶。那些美麗迷人的生物,成為她新的繪畫題材,也激發她對異國奇境的興趣。五十二歲的梅里安決定賣掉家當,和女兒多蘿西亞從阿姆斯特丹登船,航向南美洲的荷屬殖民地蘇利南。她被公認是第一個以科學之名旅行的女性。
經過漫長的海上航行,梅里安和當地土著進入叢林,穿過濃霧,奮力抵抗黑色大蒼蠅前仆後繼的叮咬。兩年後她因疾病中斷探索回到歐洲,出版了《蘇利南昆蟲之變態》。書裡記錄蘇利南叢林裡真實存在的毛毛蟲,活力飽滿的蝴蝶,以及其他五花八門的生物。她還在書中描繪昆蟲的棲息地,這在當時是獨一無二的創舉。透過昆蟲棲息的植物,人們更清楚了解牠們的生態。
到現在,至少有六種植物、九種蝴蝶、兩種昆蟲、一種蜘蛛和一種蜥蜴以梅里安的名字命名。
知道多一點
科學繪圖工筆細膩,描繪對象活靈活現宛如寫真,有些甚至兼具高度藝術性。相反的,賞心悅目,取材大自然的繪畫卻不見得是科學繪圖,關鍵就在於是否能利用圖像方式,清楚傳達符合真實情況的資訊。即使現代科技日新月異,容易取得精密儀器輔佐成圖像,科學繪圖仍有它難以取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