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收到一則採訪邀請訊息,對方詢問我對於教育部提出的「數位時代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的看法。哇!好大的題目呢!在對話中,他們問了一個有趣的問題。「老師,請問您對於『幼兒媒體素養』有什麼建議?」我提醒對方:「教育部白皮書裡沒有提到幼兒媒體素養,最多稍微提及研擬『幼年至成人』媒體適性課程,因為學齡前不屬於義務教育,目前尚未用政策『拍板』……」當媒體素養年齡層開始下修到學齡期時,尚
不小心收到假鈔,怎麼辦?小朋友想為可憐動物發動募款,可以嗎?等紅綠燈時,騎士滑手機沒關係吧……許多生活法律問題,在每週一《國語日報》的「學法律保護自己」專欄都有探討與完整介紹,對懵懵懂懂的六年級孩子幫助很大,因此教師納入學期學習的素材。有效閱讀 標示文本重點專欄的內容都會提到法律條文,所以教師先介紹標示法律名稱的書名號及法律條款的寫法,接著,請學生用紅筆,以「括號」及「畫線」方式標
根據你的觀察,是否發覺自己的孩子越來越常使用手機呢?你或許可以稍稍安心,因為不是只有你有這種察覺。根據《美國醫學會雜誌》去年發布的最新研究結果,近三年來,全球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暴增了百分之五十二。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兒童使用手機的建議「十歲以下孩子每天不超過一個半小時;十歲以上不超過兩小時」根本就幾乎守不住。不過,學者也說,手機使用時間變長,如果可以導向正確的使用,那就有好結果;而學者
暑假,孩子最期待出門旅遊。除了自己駕車,搭乘公車、高鐵、火車、捷運等大眾交通工具,能讓旅遊多樣且有趣;然而,要求孩子在狹小空間裡長時間保持安靜,也最令父母頭痛。運用「便利貼」(又名「N次貼」)不會發出聲音,方便取得,價格便宜,有多種變化等特性,親子搭車時也能度過愉快的時光。‧找找數字在哪裡準備材料:便利貼、剪刀、筆步驟一、出遊前,爸媽可先拿便利貼剪五刀,都不
虛擬實境科技越來越發達,可能將有越來越多的人過度沉溺虛擬世界,疏於關懷周遭親人與接觸大自然。親子如果能夠在戶外踏青或是散步時,搭配有趣的遊戲活動,不僅能使親子關係更和諧,也幫助孩子更認識自然現象中的各種景觀和生物,甚至受自然啟迪,激盪出更多的創意思考。規則簡單樂趣無窮我很喜愛帶孩子在家附近的溪邊和田埂漫步,或是走到公園裡散心,但如果僅僅是散步談天,較缺乏樂趣。因此,我常發想在大自然
學期終了,可愛又萌爆的四年級孩子即將面臨跨學年的重新分班,也有人要轉學;在大家「拆夥」前夕,教師悄悄策畫一場有別於以往吃吃喝喝的同樂會。邀請家長加入群組互動熱絡為了製造意外驚喜,教師運用學生期中創作的美勞作品「光影側臉畫像」,放學後張貼在黑板上,就完成「猜猜是誰」遊戲的前置準備。隨後,教師把黑板畫面傳到家長群組,請家長看看哪張作品是自家孩子的側臉,並叮囑:「不能問小孩,猜對
臺灣交通環境被CNN(有線電視新聞網)封為行人地獄。在過去五年間,全臺十二歲以下兒童交通死傷人數居然高達四萬六千兩百零六人(平均每天有超過二十五個小孩因交通事故受傷),其中一百零一個孩子不幸死亡。為擺脫「行人地獄」惡名,日前立法院三讀通過《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部分條文,提高未停讓行人罰責,車輛距離斑馬線上的行人三公尺以內就須停讓,未依規定汽車直接開罰新臺幣六千元,機車則罰一千兩百元。無獨
這個月有一篇美國德州大學助理教授凱文‧蘭薩(Kevin Lanza)發表的研究,他的團隊總共研究高達五萬兩千名十七歲以下的美國兒少,發現他們當中有三分之一曾參與義工服務。學者發現,這些孩子的正面特質(Flourishing),比沒當過義工的孩子多了百分之六十六,代表他們的價值觀較正面,個性較樂觀,處事更積極。詢問受訪兒少的父母後,也發現將孩子做義工的父母和孩子沒做義工的父母相比,認為孩子的
在臺灣,學習歷程檔案被大學視為是否接受學生入學申請的重要評分項目。高中生為了積累學習歷程,常使出渾身解數投入於學習成果的產出,也常常會問:「做這個對我的升學有幫助嗎?」「我想申請的校系會看這個嗎?」但是你知道嗎?學習歷程檔案在國外教育界已行之有年,中小學生也會製作學習歷程檔案,而大多數國家並非將它運用於「升學」,而是「學習」。可養成高層次思考能力學習歷程檔案最初是為了讓學習者從記錄
為人朗讀,不僅能提升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還能與對方分享自己喜愛的文本和對它的詮釋,更是邀約對方加入閱讀的好方法。您可能會訝異:朗讀,真有這麼大的魔力?「聲音」是進入文字世界的小徑;好的朗讀能引人走入小徑,「看見」美好風景。可惜不是每個人都能被聲音引領,即使是好聲音朗讀好內容,有些人仍聽得一臉茫然,然後昏昏欲睡……所以,如果希望孩子「為人朗讀」有成就感,進而愛上它,我們父母得思考:怎麼做,才會讓朗讀有意義?答案是:我們為孩子朗讀→請孩子為我們朗讀→請孩子為他人朗讀。「我們為孩子朗讀」是必要的,這不但是「以身作則」,更是讓他知道:成功的朗讀不在標準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