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公布,新冠肺炎本土病例新增逾一萬五千例。不過,依據其他國家經驗,感染人數達到相當人口比例,疫情才會降溫。也就是說,在走向開放的過程中,臺灣目前疫情未達高峰,染疫人數會繼續增加。近日卻有大學生在網路上控訴,因學校確診人數增加,在校外租屋的同學被框列,房東得知後竟要求解約退宿。這是典型的歧視案例,就如同過去兩年多來,每當疫情爆發,醫療前線人員的子女,就可能遭鄰居或同學家長孤立。然而,對染疫者或接觸者的歧視與獵巫,將造成隱匿疫情。為避免被歧視與獵巫,有些可能染疫或已出現輕微症狀的人,乾脆就不篩檢、不通報,也不待在家隔離,照常外出,增加他人染疫風險,也造成防疫機
教育部截至四月二十九日統計,採全校暫停實體課程,幼兒園一百二十四所、國小一百零二校,加上部分停班的學校,已有數萬名家長有請防疫照顧假在家照顧孩童的需求。疫情漸趨嚴重,更多家長面臨照顧與請假減薪的兩難,政府要解決家長的困擾。根據勞動部三月初公布《一一○年僱用管理及工作場所就業平等概況》調查,近一成六勞工無法請到防疫照顧假,有些家長想配合防疫卻難以請假照顧孩子。即使請到了防疫照顧假,但高達七成五雇主不給薪,家長一方面要照顧孩子,一方面收入又減少,承受照顧與經濟雙重壓力,需要政府協助。目前衛生福利部提出「因COVID-19受隔離、檢疫者及其照顧者」,發給每人每天一千元的防疫補償金。若
臺灣基礎研究經費占全國研發經費比率連續十二年下降,以百分之七刷新歷史新低。面對基礎研究經費占比持續探底危機,科技部在本報專題報導採訪時,除了提出獨立框列並爭取適度成長,完全看不出有任何具體策略來扭轉頹勢。相對於許多國家透過政策或立法保障基礎研究經費,加碼投資長期研究與人才培育,就連美國身為全球科技霸主,也在去年透過參議院通過《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案》,提出兩千五百億美元的研發立法規畫,明定基礎研究經費增加百分之十的目標。各國政府積極籌糧秣馬厲兵,科技部的消極著實讓人不解。中央研究院身為我國學術研究最高機關,面對媒體詢問竟是置身事外的跳針回答,「這個數據必須向科技部查證」,卻未洞察我
四月到六月是中小學校長遴選的熱季,無論續任、轉任或新任,都要經校長遴選委員會的遴選通過,才有機會出任校長。然而有些縣市在校長遴選會遴選之前,候選校長尚須到各校與教師及家長面談,其結果作為遴選的參考。在面談過程中,部分學校會釋放出不歡迎女性校長的訊息,認為女性校長心思縝密,重視細節;辦學過度堅持,不好相處;出現較多情緒化現象等。這些刻板印象,讓女性校長參與校長遴選過程處於不利地位,難免形成不公平競爭的氛圍。基本上,校長遴選不應以性別刻板印象,阻礙參與公平遴選機會。在教育現場,女性校長與男性校長在校務經營和績效相比,毫不遜色,很多人也超越男性校長,顯然性別不是關鍵因素。最重要在於校
華視晨間新聞跑馬燈播出「新北市遭共軍導彈擊中」,驚悚駭人;華視道歉說明,宣稱跑馬燈的訊息,是前一天新北消防局錄製的防災影片,因路徑設定被誤植在新聞資料。因自認身為公廣媒體,不容許犯這樣的疏失,而懲處相關主管。但各界批評聲浪不息,董事長及代總經理雙雙請辭。華視坎坷命運始於黨國體制思維,執政者習於掌控媒體,把公共媒體當成鬥爭場域。任何政黨執政,華視人事就來一次大風吹,媒體專業人士很難容身,不是被整肅就是自請離去。華視內外鬥爭不斷,十五年來換了十位總經理,管理難臻正軌,而政黨情結也影響員工之間的互信與合作。華視曾有短暫改革,立志成為真實新聞的公共電視,和臺灣事實查核中心合作,時時糾正
日前,有一名兩歲男童感染新冠肺炎,經過六天搶救後仍然不治。他的家長表示,在送醫之前,至少打了十多通電話給衛生所,但電話一直忙線,接通後又要求上網填寫表單才能處理,打給一九二二、一一九也都要求向衛生局聯繫,終因延遲兩個小時才送醫,錯失黃金治療時間,也犧牲了一條幼小生命,實在令人不捨。政府分中央與地方政府,且都設立各種部門提供民眾服務,但因層級、部門職司複雜,常出現縱向銜接不足,橫向聯繫也常斷線、衝突;中央與地方不同調,各機關互相推諉的事件時有所聞。更難以置信卻時有所聞的是,某一個政府部門要求民眾須到另一個部門申請資料,以便查核,但是這些資料在政府部門,政府已全面網路連線,只要獲得當事人同
用「屋漏偏逢連夜雨」形容「三劑令」對當前觀光業的衝擊,頗為貼切。兩年多的疫情導致旅行社、旅館業、遊覽車業營運跌入谷底,原寄望勞動節及暑假的旅遊旺季能施展拳腳,卻因突如其來的一道三劑令而落空,還要處理複雜的退團事宜,也顯示疫情溝通有待加強。為因應日趨嚴重的新冠疫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緊急宣布旅遊業及健身房實施三劑令,讓相關業者及參加旅遊團的人有較好的防護力,社會大眾對其重要性和急迫性應不難理解,但旅遊業者因應不及,且事前溝通不足,連交通部長王國材都表示「看報紙才知道」,確實情何以堪。觀光業是臺灣經濟和文化重要的軟實力,數年前來臺國外旅客每年已超過千萬人次,但二○一六年中國大
本土Omicron疫情升溫,每天新增病例數以千計,民眾擔心染疫確診與突然居家隔離,不僅排隊搶打疫苗,也搶購快篩等防疫物資,甚至到大賣場購買食材囤積。例如前天起,人潮再度湧入臺北車站大廳,眾人排隊等候施打疫苗,幾乎難以保持適當社交距離。然而不到一個月前,卻有三種疫苗合計超過七十萬劑,因有效期到期而報廢銷毀。有民眾到藥房,搶購快篩試劑和止痛、退燒等藥物。事實上,醫師提醒,接觸者或居家隔離者,根本沒有必要頻繁快篩。快篩試劑的準備,夠用就好,不必囤積,應儘量留給更多需要的人。有人以上海封城經驗,列出囤貨物資清單,品項除了米、麵,甚至包括鹽、糖、醬油、米酒等調味料,以及黃豆、綠豆
本土Omicron確診案例持續飆升,兒少病例已超過一千多例,近日一名兩歲幼童因為染疫重症死亡,讓許多家長擔心孩子保護力不足。政府必須超前部署,強化兒童防疫工作。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最新研究顯示,在Omicron病毒大流行期間,有近九成確診住院的五歲至十一歲兒童未接種任何疫苗,住院率是已打疫苗兒童的兩倍,其中還有兩成的病童住進加護病房。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宣布,開放五歲至十一歲兒童接種莫德納疫苗,然而不少家長希望孩子施打輝瑞兒童疫苗,減少副作用。政府應儘快採購兒童疫苗,讓家長有選擇權,加速疫苗施打以降低重症、死亡風險。兒童感染新冠肺炎雖然多是輕症,仍有部分演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上週公布,調整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輕、重症分流收治原則,各縣市政府隨即陸續啟動無症狀與輕症確診者居家照護措施,並配合指揮中心協調社區藥局送藥到府。居家照護雖是為了緩解Omicron病毒株快速傳播,病患蜂擁導致醫療量能崩解危機,卻也是臺灣社會邁向病毒共存,逐步重返正常生活的必經過程。然而指揮中心把社區藥局送藥到府列為配套措施,再度暴露我國醫療資源城鄉差距問題嚴重。花蓮縣透過藥師公會積極協調,已有二十六家社區藥局參與送藥到府,但全縣十三個鄉鎮市有七個鄉鎮沒有社區藥局,符合到府服務規定的藥師嚴重短缺。除了花蓮,臺東縣和部分縣市偏遠鄉鎮也面臨同樣的困境,原因都與醫療資源不足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