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日前在中國全國人大會議上,以全票當選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華民國下任總統大選將於明年一月十三日投票;美總統大選則將在明年十一月上旬舉行。隨著這些備受矚目的政治日程的推移,臺美中關係有關地緣政治的衝擊、疫後國際經濟的修復,進入極為重要的關鍵時刻。影響地緣政治最大的,當然是美中關係。集黨政軍大權的習近平,在中國「兩會」期間指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實施了全方位遏制、圍堵、打壓。」認為是對中國發展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罕見的言論顯示美中角力方興未艾,中方未來對拜登總統強化臺灣自我防衛力量的措施,恐更強硬應對。全球新冠疫情趨緩,世人原盼國際經貿復甦,但受地緣政治
校園終於開放不戴口罩,但本報記者採訪時發現,多數學生仍然戴著口罩。有校長表示,這兩年國中生都戴口罩,一旦要脫口罩,可能產生容貌焦慮,先前疫情趨緩時,已觀察到有此現象。新冠疫情流行長達三年,外出戴口罩已成習慣,上班族也減少化妝。即使口罩令解禁,但不戴口罩沒有安全感,街上戴口罩的人仍占多數,可見人們還在適應不戴口罩的日子。許多學生升上國中後,在學校幾乎都戴著口罩,用餐時還使用隔板,很少在同學面前露出臉部,甚至同學相處也很少清楚看過彼此的臉。突然不戴口罩,有人可能感到焦慮,需要時間適應。青少年是容貌焦慮的好發族群。主因是進入青春期,第二性徵出現,會開始注重外表。有些人特別介意
閱讀是學習各學科的基礎,教育部與各地方政府近來努力推廣閱讀,包括培養閱讀師資、串連社區與學校的共讀站、發展真人圖書館等。不過,在多元活動的背後,卻未能正視學校圖書館藏不足的問題。國家圖書館去年十一月發布「學校閱讀風貌與閱讀力分析報告」,發現國小師生每年進學校圖書館的平均次數為十七點四三次,多於中學生和大學生,顯見小學生在教師引導下,更習於利用圖書館資源。但據教育部統計,一一○學年度國小學生每人的圖書冊數約為四十冊,令人意外的是,六都全低於平均值,其中又以新北的二十八冊最低。事實上,按學校圖書館設立標準,國中小圖書館的購書經費應占教學設備的百分之十,但依國圖報告,一一○年有百分之
渴望春雨滋潤的南部地區持續陽光普照,水庫蓄水量跟著每下愈況。臺南自三月起從夜間減壓供水轉為減量供水,高雄跟進嘉義縣市從本週開始實施夜間減壓供水。南部去年降雨量不到歷史平均的四成,創下三十年新低,且近六百天未出現日雨量超過兩百毫米的大雨。經濟部和農委會去年十二月為減緩旱象衝擊,果斷宣布嘉南地區今年一期稻作全面停灌休耕,還是無法防止缺水效應擴散。這波旱象雖尚未對民生與工業用戶造成直接衝擊,但山區因久旱不雨,灌溉水源乾涸,導致春茶不吐芽或茶樹乾枯;果農也憂慮正值花期的椪柑與龍眼,開花不結果,已結果的芒果因缺水落果或長不大,重演前年百年旱災慘狀。國外觀光團必訪的阿里山傳出水源不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與華夏科技大學日前宣布,雙方正就併校洽商進一步具體架構。公私併校議題,這是首例,引起社會及教育界的重視。目前公私校合併或整併,並無法律依據,但公校合併,已有《大學法》及《國立大學合併推動辦法》法律依據,而私校合併亦有《私立學校法》法律依據,此時公私立學校在缺乏法律依據下,實施合併或整併,可能是一項挑戰,也是一種冒險。平心而論,大學公私併校要比公校併校、私校併校更為複雜,因公立學校屬於政府機構,財產歸屬政府,而私立學校財產則歸屬於學校法人;至於人員任用、待遇、退休、資遣和撫卹等方面,公私立學校亦分別適用不同法令規定,顯然公私併校,難度頗高。公私併校,看似好事一件,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臺灣高達九成退將提供情報給中國。聳動標題以偏概全,影響國軍士氣,分化部隊團結、動搖民心,徒令親痛仇快。國防部、外交部和總統府都立即發表嚴正聲明,表達高度遺憾,呼籲媒體應善盡查證責任。退輔會主委、國防部前部長馮世寬激動痛批日媒胡說八道。他指出,中國刻意公布醜化我軍官訊息,造成國人對退伍軍人不信任和反感,無形中就將我們自己搞亂。這是中共反情報、反宣傳手法,日媒竟聽信了中共的反宣傳。日媒點出省籍問題恐影響團結,其實臺灣歷經民主化與社會融合,省籍不是大問題。當年國會全面改選,即取消省籍保障名額特權,教育、就業、升官機會平等,擴及社團、通婚不分閩客外省或原住民,都無
大學學測成績公布後,由於生源日漸枯竭,各校莫不使出渾身解數,招攬學生。許多學校紛紛祭出高額獎學金或優惠措施,招生戰全面開打。但當大學努力招生之餘,學生及家長卻落入了選校、選系的焦慮之中,於大學博覽會會場中攢動;教育團體舉辦的適性升學說明會,也是座無虛席,參與者無不希望獲得更多資訊,有助校系的選擇。現今進大學已不再像過去那般困難,但因爭相想進頂尖大學的熱門科系,且個人申請僅能選填六志願,稍有不慎,高分落榜都有可能,選填志願有如賭局,能否如願,若無明確的自我生涯發展方向及想法,就僅能靠運氣了。中華適性教育發展協會與臺灣大學最近推出了「多元智能選系適配系統」,學生於測驗後得到智能分布
三月三日是「野生動物日」,南投卻傳出兩隻一個月大的小石虎遭大火無情燒死。石虎媽媽是保育團隊常年追蹤的「豆棗」,在火災過後傍晚時分,還被發現回到現場似在尋找子女,情景令人揪心,也讓人對石虎的保育前途憂心。活動於苗栗、中彰投一帶的石虎,是體型近似家貓的肉食性野生動物,性情溫和。但因多年來不斷遭路殺、犬殺,目前估計全臺石虎僅存三百隻至五百隻,是臺灣瀕危的弱勢物種,現又傳出有人燒野草釀祝融之災,造成對石虎的火殺,其命運真是岌岌可危。對石虎生命威脅最大的是路殺。動物學家的研究發現,喜於夜間獨行捕食爬行類、齧齒類生物和鳥類的石虎,所需獵食空間是兩百公頃,因臺灣不斷開發,公路密集,壓縮石虎活
新竹縣舉辦全中運,有選手參加網球項目資格賽時,疑似因竹東網球場場地瑕疵,導致滑倒受傷。職業網球選手盧彥勳在臉書上批評,比賽安排不專業,未考量選手如何備戰與運動傷害風險。職業網球選手的批評,正切中問題的核心。所有運動場地的設計,最重要考量是安全性,再者是專業性。運動員的健康,應是所有運動的第一要務,比賽目的則是讓選手發揮最佳表現。隨著臺灣的運動風氣提升,訓練邁向專業,競賽強度增加,各項運動水準提高,但相對的,運動傷害的風險也增加。為了保護選手不受傷,場地的要求與賽事的安排,需要更專業的考量。以竹東網球場來說,場地的施工可能有瑕疵,是否經過專業的驗收程序?場地使用人工草地,
臺灣師範大學前天與日本廠商簽約,將以日本的AI技術幫助師生的體操訓練,立下科技輔助運動的又一範例。事實上,藉由運動科學的助力,臺灣運動選手近年在國際上屢獲佳績,而立法院於一月十日通過《國家運動科學中心設置條例》,宣告了運動科學是未來的發展要點。另一方面,教育部體育署自二○一七年起,補助一百多件計畫,使校園裡的選手也能獲得運動科學資源。臺北市體育局日前更表示,要擴大建置中小學選手運動數據,找出選手優劣之處,提供協助。這些計畫,無不強調運動科學有助「提升訓練效率,減少運動傷害」。但與此同時,臺灣校園的體育練習與坊間體育才藝班訓練過度,甚至傷害學生的事件,卻時有所聞。例如,二○二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