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局日前預測,西北太平洋逐漸進入熱帶擾動活躍期,但是否會形成颱風並帶來及時雨,解除臺灣嚴峻旱象,則有待後續觀察。儘管下週是否會有颱風生成,八字還不見一撇,最近兩天已在網路引發熱議。面對民眾殷切期盼,氣象學者引用氣候統計資料,過去百年僅有一個四月颱侵臺,尤其是春季氣象預報不確定因素更高,建議大家要做最壞打算,加強節約用水,減緩水庫水位下降速度。因應各地水情告急,暨南國際大學也與各界分享設置雨水貯留設施,並透過再生水系統回收淨化生活汙水,作為校園景觀澆灌與沖廁系統用水的節水祕訣。以體育健康中心為例,單靠收集雨水與泳池水回收,就足夠供應該中心全年沖廁使用。雨水貯留,在國內已
臺灣國小受少子化影響,小學校愈來愈多,迄今學生數五十人以下的國小高達五百所,在學校經營上受到很大的衝擊,但部分學校毫不鬆懈,力爭上游,發展特色,值得肯定。今年邁入百年的雲林縣四湖鄉飛沙國小,全校學生只有三十人,去年參加教育部全國民俗體育競賽,小學校展現大能量,打敗其他千人大學校,榮獲臺灣獅男女混合多獅組等八項冠軍,創造競賽奇蹟。日前臺中市和平區平等國小參加全國籃球錦標賽,該校學生只有三十九人,由三年級到六年級十名學生組成女籃隊,發揮奮戰不懈精神,打敗全校超過兩千人的學校,寫下隊史傳奇,創下該校百年首座全國賽乙組冠軍。偏鄉小校,學生文化刺激少,家庭支撐力較弱,學習資源也較
兩年半前普悠瑪號列車事故記憶猶新,上週臺鐵太魯閣號又發生重大傷亡事故,震驚國內外。檢視臺鐵四十年來嚴重交通事故,共計三十三件,肇禍率比中國或東南亞國家還高,若是比起鐵道先進的日本,有如三流水準的安全管理。每遇事故發生,臺鐵處理的標準作業,即推給肇事者個人,花錢賠償傷亡家屬,接著提出改革的書面計畫,之後媒體不再追續報導,則安然自若,又發生事故時,再如法炮製演出。臺鐵因年年虧損,為縮減人力,要求司機員和維修員過度加班外,未見餘力加強安全事務。而外包工程的監管,全推諉於顧問公司扛責,花錢消災。我國公共工程和交通的安全管理一向鬆散,養成隨便文化。這次事故因工程車滑落軌道肇禍,凸顯工地管
我國向來將大學定位為研究高深學問的場域,因此,大學大多著重學術取向。在大學是學術重鎮的前提下,即使教師有教學、研究、輔導、服務四大功能,但學術研究成為重心。早期大學屬精英教育,能進入大學的學生比率低,學術性向高。不過,隨著大學日漸普及與少子化衝擊,現在想上大學的學生幾乎都有機會入學,許多實務導向的學生進入大學,教師的教學內容與方式須隨之有所更張,大學重視教學成為一種必然趨勢。然而,大學教師的學術升等制度卻長年沒有改變,導致大學教師埋首研究,進而演變出大學「重研究輕教學,重學術輕專業」的怪異現象。為導正這種現象,教育部一○二學年起推動教師以教學研究、技術研發,以及展演成就等非學術
學校午餐雖僅供應一餐,但對學童健康成長仍具重要影響,尤其八百餘所迄今仍自行供餐的偏鄉小校,散布於路遙各地,食材採買不便,運費也較昂貴,難符四章一Q要求,導致城鄉營養午餐的落差。欣聞行政院已通過教育部所提「推動偏鄉學校中央廚房計畫」,追求改善;而跨黨派立委催生學校飲食營養專法,為整體學童午餐品質把關,亦值得期待。學校學習除德智體群美五育,晚近食育亦受重視。學童飲食均衡有營養,有助體能打造,不啻為教育發展基石。據統計,目前體位不良的學生占全國中小學生百分之三十五以上,強化飲食政策,辦好學校午餐,親師生一起守護學生健康成長,才有助五育均衡發展。甫出爐的「推動偏鄉學校中央廚房計畫」,據
臺鐵太魯閣號列車發生出軌意外,造成重大傷亡。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提出多項質疑,其一是工地為何沒有設置圍籬?然而,臺灣鐵道暨國土規畫學會直言,臺鐵應加強軌道防護措施。事實上,臺鐵的軌道防護,長期以來都遭質疑。幾十年來,臺鐵軌道遭入侵造成的事故不勝枚舉,不但車輛誤入、人員誤闖,都曾經造成重大事故,甚至在二○○五年還曾因軌道遭人為破壞,導致列車出軌,亦即媒體所稱的南迴搞軌案。 臺灣人口密集,不少臺鐵軌道行經市區,而東部幹線地形複雜,軌道曲度較大,軌道管理與防護確實難度高。然而,為了縮短行車時間,臺鐵列車一再升級,行駛速度加快,軌道防護與安全卻從未跟著提升。近三年,臺鐵就已經接連發生
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人們擔心是否有被感染的風險,也不能放心出入公共場所或國外旅遊,活動大幅受限,有四成一的兒童表示煩惱來源是新冠肺炎疫情,有兩成的兒童在生活中不感到快樂,幸福感較往年下降。根據兒福聯盟公布「二○二一疫情時代下臺灣兒童幸福感調查」,有六成一兒童表示受疫情影響,可以去玩的地方變少,疫情明顯影響孩子的生活,成為功課壓力之外新的煩惱來源。此外,有超過三成的兒童煩惱休息與休閒時間不足,甚至有一成表示完全沒有自己的時間,密集的學習壓力使他們有壓迫感,難怪快樂不起來。調查發現,一成六的孩子與家人相處不到一小時,互動時間太少,感受不到家人相處的幸福時光,也不認為家長聽得進他們
農委會林務局統計二○一三年到二○二○年,國有林地累積發生逾三百起森林火災。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第一季發生二十五起林火,相較於近四年同期平均二十一起,不但明顯增加,初判原因都與人為因素有關。最近引發全國矚目的案例,就是三月十八日阿里山森林大火。由於適逢櫻花季,嚴重影響當地交通與旅遊,驚動行政院通令相關單位全力搶救,火勢延燒五天才完全撲滅。林務局分析,每年三月到四月雨量偏少,環境乾燥,成為誘發林火高危險期,占近八年案例比率高達三成九。據歷年調查推測,林火事件百分之九十八是人為引起。行政院前年十月宣布國家山林解禁政策,鼓勵國人「敬山、進山、淨山」,萬萬沒想到去年會爆發新冠肺炎疫情,國人
行政院長蘇貞昌日前宣布,將在新北市興建「國家兒童未來館」,提供兒童節大禮,讓兒童有更多元的學習園地,但未來能否興建完成,造福兒童,仍充滿挑戰。「國家兒童未來館」的興建構想,對於兒童而言,是一大福音。然而因涉及多功能用途,不是純粹的兒童博物館性質,是否能夠符合兒童需求,恐須慎重考慮。最重要的是,要把「國家兒童未來館」定位明確,它是以兒童為主體的博物館,在規畫過程中,應該多傾聽兒童的想法和意見,納入設計元素,而不是完全由大人來決定「國家兒童未來館」的圖貌和內涵。此外,「國家兒童未來館」的興建,除了結合科技化、數位化和藝術化的要素之外,也要因應少子化的趨勢,朝向更精緻化、教育性和未來
政府為降低碳排放,減緩地球暖化危機,計畫二○二五年綠能發電達百分之二十,綠電政策因此如火如荼開展,風機和太陽能板成為各地新景觀。由於欲達發電規模經濟,必須釋放大面積土地,農地和山林是綠能公司首選,因而引發居民和環團抗議。 屏東縣萬巒鄉千人抱樹擋下台糖砍樹種電,守住兩百公頃林地;東海岸最大草澤知本溼地也遭光電入侵,至今抗爭未歇;苗栗縣數百公頃淺山森林面臨消逝命運。政府「營農型光電」政策下,良田種電是爭搶的新標的,臺東縣池上良田都難免遭毀。山林具蘊含水源、淨化空氣、生物棲息的價值;農田更是我國糧食自足的依恃,如今自足率僅三成,農田一再減少,加劇糧食不足,危及國安。 與農爭地與砍樹鋪